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15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六)研究重点 | 第16页 |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6-18页 |
一、口语成段表达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18-34页 |
(一)成段表达能力概念的界定 | 第18-23页 |
1.“段”的定义 | 第18-21页 |
2.成段表达能力的定义 | 第21-23页 |
(二)成段表达能力的认知过程 | 第23-30页 |
1.衔接与连贯概念 | 第24-26页 |
2.认知参照点理论 | 第26-27页 |
3.成段表达过程认知解释 | 第27-29页 |
4.小结 | 第29-30页 |
(三)影响成段表达的因素 | 第30-34页 |
1.话题与认知语境 | 第30-31页 |
2.衔接与连贯 | 第31-32页 |
3.小结 | 第32-34页 |
二、中级阶段蒙古留学生口语语段偏误分析 | 第34-54页 |
(一)中级阶段蒙古留学生语段偏误类型 | 第34-47页 |
1.人称代词偏误 | 第36-38页 |
2.名词及指示代词指称偏误 | 第38页 |
3.连接词语偏误 | 第38-40页 |
4.时间词语偏误 | 第40-43页 |
5.句式偏误 | 第43-45页 |
6.语段整体偏误 | 第45-46页 |
7.小结 | 第46-47页 |
(二)中级阶段蒙古留学生成段表达偏误成因分析 | 第47-54页 |
1.语段衔接知识的匮乏 | 第47-49页 |
2.对认知语境的运用较为生疏 | 第49-50页 |
3.对汉语“主题推进”方式认知不足 | 第50-51页 |
4.学习策略缺乏主动性 | 第51-52页 |
5 教学中语段表达的训练薄弱 | 第52-53页 |
6.小结 | 第53-54页 |
三、对蒙中级阶段口语成段表达的“话题框架”式训练法 | 第54-63页 |
(一)“话题框架”式教学方法的界定 | 第54-55页 |
(二)“话题框架”式训练法的教学原则 | 第55-57页 |
1.将成段表达纳入口语课堂教学中 | 第55页 |
2.以提高学生开口率为目标 | 第55-56页 |
3.成段表达知识教学渗透于训练中 | 第56页 |
4.以“衔接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 第56-57页 |
5.重视课堂内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积累 | 第57页 |
(三)“话题框架”教学过程详细解释 | 第57-60页 |
1.“话题框架”教学目标 | 第57页 |
2.“话题框架”教学内容 | 第57-58页 |
3.“话题框架”教学中话题的选择 | 第58-59页 |
4.“话题框架”教学基本步骤 | 第59-60页 |
(四)“话题框架”式教学法特点 | 第60-63页 |
1.以建立“话题”为中心的知识框架为目标 | 第60页 |
2.以学生口语语段训练为主要内容 | 第60-61页 |
3.运用“构思框架”组织语段 | 第61-62页 |
4.所选取的话题、课文贴近学生生活 | 第62-63页 |
四、对蒙中级阶段口语成段表达“话题框架”式教学实践与反馈 | 第63-78页 |
(一)“话题框架”式教学实践 | 第63-66页 |
1.拟解决问题 | 第63页 |
2.动态跟踪观察 | 第63-64页 |
3.教学设计 | 第64-66页 |
(二)“话题框架”式教学实践反馈 | 第66-78页 |
1.留学学生偏误基准线 | 第66-69页 |
2.第二次语料分析 | 第69-73页 |
3.第三次语料分析 | 第73-75页 |
4.实施效果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