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8-24页 |
1.1 肥胖概述 | 第8-10页 |
1.1.1 肥胖的风险 | 第8-9页 |
1.1.2 我国肥胖现状 | 第9页 |
1.1.3 减低肥胖的措施及药物治疗 | 第9-10页 |
1.2 果胶概述 | 第10-15页 |
1.2.1 果胶结构 | 第10页 |
1.2.2 果胶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2.3 果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4 果胶类化合物生理活性 | 第12-15页 |
1.2.4.1 保护胃肠作用 | 第12页 |
1.2.4.2 预防肥胖作用 | 第12页 |
1.2.4.3 降血脂作用 | 第12-13页 |
1.2.4.4 糖尿病防治作用 | 第13页 |
1.2.4.5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3页 |
1.2.4.6 抗炎作用 | 第13页 |
1.2.4.7 抗癌抗毒素作用 | 第13-14页 |
1.2.4.8 吸附金属作用 | 第14页 |
1.2.4.9 药物的缓释作用 | 第14页 |
1.2.4.10 调节肠道菌群作用 | 第14-15页 |
1.3 肠道微生物概述 | 第15-18页 |
1.3.1 肠道微生物群落测序及多样性分析 | 第15-16页 |
1.3.2 肠道微生物结构和组成 | 第16-17页 |
1.3.2.1 肠道微生物共性 | 第16页 |
1.3.2.2 肠道微生物个性 | 第16-17页 |
1.3.3 肠道微生物生理功能的调控 | 第17页 |
1.3.3.1 肠道微生物免疫调节功能 | 第17页 |
1.3.3.2 肠道微生物能量代谢功能 | 第17页 |
1.3.4 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关系 | 第17-18页 |
1.3.4.1 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疾病 | 第17-18页 |
1.3.4.2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 第18页 |
1.3.4.3 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 | 第18页 |
1.4 短链脂肪酸概述 | 第18-22页 |
1.4.1 短链脂肪酸的种类及作用 | 第19-21页 |
1.4.1.1 乙酸 | 第19-20页 |
1.4.1.2 丙酸 | 第20页 |
1.4.1.3 丁酸 | 第20页 |
1.4.1.4 戊酸 | 第20-21页 |
1.4.2 短链脂肪酸与肠道健康 | 第21-22页 |
1.4.2.1 为肠粘膜细胞提供能量 | 第21页 |
1.4.2.2 减少结肠炎症发生 | 第21页 |
1.4.2.3 抗肿瘤 | 第21-22页 |
1.4.2.4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 第22页 |
1.5 气相色谱(GC)原理及应用 | 第22页 |
1.5.1 GC原理概述 | 第22页 |
1.5.2 GC测定短链脂肪酸的应用 | 第22页 |
1.6 立题依据 | 第22-23页 |
1.7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8页 |
2.1.1 样品原材料 | 第24页 |
2.1.2 饲料配方 | 第24-26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2.1.4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6-27页 |
2.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动物饲养 | 第28-29页 |
2.2.2 观察及检测指标 | 第29-31页 |
2.2.2.1 体重、脂肪重量、摄食情况及Lee’指数测定 | 第29页 |
2.2.2.2 粪便样品收集 | 第29页 |
2.2.2.3 肝脏石蜡切片 | 第29页 |
2.2.2.4 肝脏及脂肪组织冰冻切片 | 第29页 |
2.2.2.5 血脂测定 | 第29页 |
2.2.2.6 肠道微生物测序 | 第29-30页 |
2.2.2.7 短链脂肪酸测定 | 第30-31页 |
2.2.2.8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1-51页 |
3.1 各组脏器重量及其体重分数 | 第31-32页 |
3.2 各组体重、摄食能量、各部位脂肪重量 | 第32-34页 |
3.3 各组脂肪体重分数及Lee’s指数 | 第34-35页 |
3.4 各组血清指数测定 | 第35-38页 |
3.5 各组肝脏石蜡切片 | 第38-39页 |
3.6 各组肝脏及脂肪组织冰冻切片油红染色 | 第39页 |
3.7 肠道微生物 | 第39-49页 |
3.7.1 各组粪便及肠道内容物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 | 第39-41页 |
3.7.2 小鼠微生物菌门及菌属组成 | 第41-43页 |
3.7.3 小鼠粪便及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 | 第43-45页 |
3.7.4 小鼠肠道相应微生物丰度 | 第45-47页 |
3.7.5 各组粪便及肠道内容物产生显著差异的微生物种类 | 第47-49页 |
3.8 各组短链脂肪酸测定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9页 |
4.1 不同结构果胶生理活性 | 第51页 |
4.2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 第52页 |
4.4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湿重及Lee’s指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相关指数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1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 | 第53页 |
4.5.2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 | 第53页 |
4.5.3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 | 第53-54页 |
4.5.4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 | 第54页 |
4.5.5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葡萄糖(GLU)含量 | 第54页 |
4.5.6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胆碱脂酶(S-CHE)活性 | 第54页 |
4.5.7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 | 第54-55页 |
4.5.8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白介素4(IL-4)含量 | 第55页 |
4.5.9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 | 第55页 |
4.6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 | 第55页 |
4.7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组织冷冻切片HE染色 | 第55-56页 |
4.8 肠道微生物 | 第56-58页 |
4.8.1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56页 |
4.8.2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微生物菌门及菌属组成的影响 | 第56页 |
4.8.3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粪便及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的影响 | 第56-57页 |
4.8.4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肥胖相关肠道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 第57页 |
4.8.5 不同结构果胶control组对比HFD组产生显著性差异的菌属 | 第57-58页 |
4.9 不同结构果胶对高脂饮食小鼠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