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理据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一、 对比语言学及汉英对比 | 第15-16页 |
二、 理据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第五节 本文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 理据 | 第18-19页 |
二、 复合词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汉英语复合词理据分析 | 第20-37页 |
第一节 汉语复合词理据的分类分析 | 第20-28页 |
一、 根据构词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分类 | 第20-22页 |
二、 根据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相关关系分类 | 第22-23页 |
三、 根据语素义到复合词义的构成方式分类 | 第23-28页 |
第二节 汉语复合词理据的典型特点 | 第28-30页 |
一、 具有鲜明的语义性特点 | 第28页 |
二、 具有典型的意象性特点 | 第28-29页 |
三、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点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英语复合词的分类分析 | 第30-32页 |
一、 从词法的角度分类 | 第30-31页 |
二、 从句法的角度分类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英语复合词构词理据的典型特点 | 第32-34页 |
一、 有很强的语法性特点 | 第32-33页 |
二、 有明确的对象性特点 | 第33-34页 |
第五节 汉英复合词理据分析总结 | 第34-37页 |
一、 汉英复合词理据的“隐性” 与“显性”特点 | 第34-35页 |
二、 汉英复合词理据的研究方法不同 | 第35页 |
三、 汉英复合词理据可以相互借鉴 | 第35-36页 |
四、 汉英复合词理据的根源不同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汉语复合词理据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第37-50页 |
第一节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 | 第37-39页 |
一、 利用词汇的系统性 | 第38页 |
二、 注意词汇教学的循序渐进 | 第38-39页 |
三、 注意词汇应用的交际性 | 第39页 |
四、 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 第39页 |
第二节 汉语复合词理据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 第39-42页 |
一、 有助于理解、记忆词汇 | 第40页 |
二、 有助于扩大词汇量 | 第40-41页 |
三、 有助于辨析词汇 | 第41-42页 |
四、 有助于新词语的教与学 | 第42页 |
第三节 基于《实用速成汉语》的复合词理据分析及教学策略 | 第42-49页 |
一、 分类分析 | 第43-45页 |
二、 复合词教学策略 | 第45-49页 |
第四节 复合词理据研究与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 第49-50页 |
一、 理据并不是对所有的词都有效 | 第49页 |
二、 词汇教学不能一味地依赖理据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