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半记号字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课程大纲》所附《常用汉字表》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现代汉字构形研究 | 第11-13页 |
1.2.3 记号字与半记号字 | 第13-15页 |
1.2.4 基于汉字构形理论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汉字中的记号及记号字 | 第19-28页 |
2.1 记号字与汉字的记号化 | 第19-21页 |
2.1.1 记号字与半记号字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记号化 | 第20-21页 |
2.2 记号的类型和主要来源 | 第21-23页 |
2.2.1 记号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2 主要来源 | 第22-23页 |
2.3 半记号字的成因 | 第23-25页 |
2.4 记号化的发展 | 第25-28页 |
第三章 《课程大纲》半记号字的统计与分析 | 第28-41页 |
3.1 半记号字的界定 | 第28-29页 |
3.1.1 音符示音 | 第28-29页 |
3.1.2 意符示义 | 第29页 |
3.2 半意符号半记号字的统计与分析 | 第29-40页 |
3.2.1 一级字表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 第30-31页 |
3.2.2 二级字表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 第31-32页 |
3.2.3 三级字表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 第32-34页 |
3.2.4 四级字表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 第34-35页 |
3.2.5 五级字表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 第35-37页 |
3.2.6 六级字表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 第37-40页 |
3.3 半音符半记号字的统计与分析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留学生半记号字认知与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41-49页 |
4.1 调查设计 | 第41-42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41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41-42页 |
4.1.3 问卷设计 | 第42页 |
4.2 各阶段留学生调查情况一览 | 第42-46页 |
4.2.1 初级班调查情况 | 第42-43页 |
4.2.2 中级班调查情况 | 第43-45页 |
4.2.3 高级班调查情况 | 第45-46页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半记号字的教学建议 | 第49-56页 |
5.1 半意符半记号字的教学 | 第49-54页 |
5.1.1 直接利用汉字的形态 | 第50页 |
5.1.2 重视汉字构形理据分析 | 第50-52页 |
5.1.3 借助历史文化 | 第52-53页 |
5.1.4 重视对意符进行系统归纳 | 第53-54页 |
5.2 半音符半记号字的教学 | 第54页 |
5.3 记号字符的讲解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6-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