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结合流化床富集技术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 第8页 |
1.2.2 白藜芦醇的市场前景 | 第8-9页 |
1.2.3 低含量组分检测 | 第9页 |
1.2.4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白藜芦醇的概述 | 第9-12页 |
1.3.1 白藜芦醇的性质与分布 | 第9-10页 |
1.3.2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 | 第10-11页 |
1.3.3 白藜芦醇的常规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4 大孔吸附树脂 | 第12-13页 |
1.4.1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 | 第12页 |
1.4.2 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质和种类 | 第12页 |
1.4.3 大孔树脂的应用 | 第12-13页 |
1.5 高光谱技术在农产品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1 定性分析 | 第13页 |
1.5.2 定量分析 | 第13-14页 |
1.5.3 高光谱技术难点 | 第14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葡萄酒中白藜芦醇 | 第16-2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16-17页 |
2.2.1 材料 | 第16页 |
2.2.2 仪器 | 第16-17页 |
2.3 方法 | 第17-18页 |
2.3.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7页 |
2.3.2 HPLC分析方法的验证 | 第17-1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18-25页 |
2.4.1 溶剂的选择 | 第18页 |
2.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18页 |
2.4.3 洗脱条件对样品分离的影响 | 第18-22页 |
2.4.4 酒样pH对样品分离的影响 | 第22页 |
2.4.5 柱温的选择 | 第22-23页 |
2.4.6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3页 |
2.4.7 线性关系 | 第23页 |
2.4.8 精密度实验 | 第23-24页 |
2.4.9 稳定性实验 | 第24页 |
2.4.10 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24页 |
2.4.11 样品的测定与含量比较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富集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3.2.1 材料 | 第26-27页 |
3.2.2 仪器 | 第27页 |
3.3 方法 | 第27-29页 |
3.3.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27页 |
3.3.2 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3.3.3 静态吸附筛选大孔吸附树脂 | 第28页 |
3.3.4 动态吸附及优化 | 第28-2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3.4.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29-30页 |
3.4.2 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0-31页 |
3.4.3 动态吸附实验 | 第31-33页 |
3.4.4 树脂的再生 | 第33-34页 |
3.4.5 白藜芦醇的检测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高光谱结合流化床富集技术检测白藜芦醇 | 第36-48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4.2.1 材料 | 第36页 |
4.2.2 仪器 | 第36-37页 |
4.3 方法 | 第37-42页 |
4.3.1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装置 | 第37-38页 |
4.3.2 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 | 第38页 |
4.3.3 白藜芦醇的富集 | 第38-39页 |
4.3.4 高光谱图像的采集 | 第39-40页 |
4.3.5 光谱预处理方法 | 第40-41页 |
4.3.6 定量建模方法 | 第41页 |
4.3.7 数据处理软件 | 第41页 |
4.3.8 模型评价指标 | 第41页 |
4.3.9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1-4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4.4.1 图像校正 | 第42页 |
4.4.2 光谱预处理 | 第42-43页 |
4.4.3 建模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43-44页 |
4.4.5 建模方法的确定 | 第44-45页 |
4.4.6 模型精度与稳健性的评价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