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关于“的”的先行研究 | 第10-12页 |
(二)关于“の”的先行研究 | 第12-14页 |
(三)关于“的”和“の”对比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关于中日学习者使用“的”和“の”偏误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文献综述法 | 第16-17页 |
(二)对比分析法 | 第17页 |
(三)语料库统计法 | 第17页 |
(四)偏误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定语标记“的”和“の”的用法比较 | 第18-29页 |
第一节“的”和“の”作为定语标记的作用 | 第18-21页 |
一、汉语定语标记“的”的用法 | 第18-20页 |
二、日语定语标记“の”的用法 | 第20-21页 |
第二节“的”和“の”作为定语标记的用法差异 | 第21-25页 |
一、名词作定语“的”和“の”的用法差异 | 第21-22页 |
二、代词作定语“的”和“の”的用法差异 | 第22-23页 |
三、形容词作定语“的”和“の”的用法差异 | 第23-24页 |
四、动词作定语“的”和“の”的用法差异 | 第24-25页 |
第三节“的”和“の”用法差异总结及原因探究 | 第25-29页 |
一、“的”和“の”用法差异总结及图示 | 第25-26页 |
二、“の”出现而“的”不出现的动因 | 第26-28页 |
(一) 韵律原则 | 第26-27页 |
(二) 语义靠近原则 | 第27-28页 |
(三) 语体色彩 | 第28页 |
三、“的”出现而“の”不出现的动因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日本留学生“的”的使用偏误的调查分析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定语标志的“的”的偏误类型和数量 | 第29-31页 |
第二节“的”的多余偏误类型 | 第31-33页 |
一、名词作定语的多余偏误 | 第31-32页 |
二、代词作定语的多余偏误 | 第32页 |
三、形容词作定语的多余偏误 | 第32-33页 |
第三节“的”的残缺偏误类型 | 第33-36页 |
一、代词作定语的残缺偏误 | 第33-34页 |
二、名词作定语的残缺偏误 | 第34页 |
三、形容词作定语的残缺偏误 | 第34-35页 |
四、动词作定语的残缺偏误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偏误总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偏误原因及典型偏误分析 | 第38-43页 |
第一节 汉日两种语言本身的复杂关系 | 第38页 |
第二节 语际(内)负迁移 | 第38-40页 |
一、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二、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 | 第40页 |
第三节 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一、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41页 |
二、学习者定语标记“的”的相关知识不足 | 第41页 |
三、学习者的心理优越感的影响 | 第41页 |
四、学习者的个性和兴趣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教师因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对日本学生定语标记“的”的教学对策 | 第43-48页 |
第一节 运用对比分析法,突出差异 | 第43页 |
第二节 加强对日汉语代词的教学研究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 第44页 |
第四节 运用适当的的课堂教学策略 | 第44-48页 |
一、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做”中学 | 第44-45页 |
二、师生之间角色互换,教学相长 | 第45-46页 |
三、布置课堂小作文,“的”的用法练习贯穿始终 | 第46-47页 |
四、学生之间成果互评,共同进步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