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汉字本体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汉字教学研究 | 第13页 |
1.2.3 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分析归纳法 | 第15-16页 |
1.5.2 列举法 | 第16页 |
1.5.3 文献法 | 第16页 |
1.5.4 调查法 | 第16-17页 |
2. 苏丹学生汉字书写偏误情况分析 | 第17-44页 |
2.1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7-18页 |
2.2 偏误语料来源及相关调查情况说明 | 第18-19页 |
2.2.1 偏误语料来源 | 第18页 |
2.2.2 相关调查情况说明 | 第18-19页 |
2.3 汉字偏误类型分析 | 第19-44页 |
2.3.1 笔画层面 | 第20-31页 |
2.3.2 部件层面 | 第31-40页 |
2.3.3 整字层面 | 第40-44页 |
3. 汉字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4-56页 |
3.1 汉字自身的性质特点 | 第44-45页 |
3.1.1 汉字的历史悠久 | 第44页 |
3.1.2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 第44-45页 |
3.1.3 汉字同音不同形 | 第45页 |
3.1.4 汉字属于方块文字 | 第45页 |
3.2 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45-48页 |
3.2.1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让学生机械记忆 | 第45-46页 |
3.2.2 教师自身对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46-47页 |
3.2.3 教师对备课环节以及教学进度的计划不够完善 | 第47-48页 |
3.3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48-49页 |
3.3.1 学生汉语基础薄弱 | 第48页 |
3.3.2 母语的负迁移 | 第48页 |
3.3.3 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努力程度 | 第48-49页 |
3.3.4 学生的握笔方式 | 第49页 |
3.4 教材方面的原因 | 第49-54页 |
3.4.1 教材的编排 | 第49-53页 |
3.4.2 教材缺乏 | 第53-54页 |
3.5 教学单位的原因 | 第54-56页 |
3.5.1 教室及办公室紧缺 | 第54页 |
3.5.2 课程安排欠佳 | 第54-55页 |
3.5.3 多媒体设备短缺 | 第55-56页 |
4. 汉字偏误的教学建议 | 第56-71页 |
4.1 适度运用汉字的理据性教学 | 第56-57页 |
4.2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7-66页 |
4.2.1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 | 第58-65页 |
4.2.2 规范自身的汉字书写,为学生树立榜样 | 第65-66页 |
4.2.3 明确自身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 第66页 |
4.3 对学习者的建议 | 第66-68页 |
4.3.1 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 | 第66-67页 |
4.3.2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 第67页 |
4.3.3 寻找学习方法,充实自己的学习内容 | 第67-68页 |
4.4 对教材的建议 | 第68-69页 |
4.4.1 改进目前使用的教材 | 第68页 |
4.4.2 丰富教材的资源 | 第68-69页 |
4.5 对教学单位的建议 | 第69-71页 |
4.5.1 合理安排课表及上课时间 | 第69页 |
4.5.2 配置多媒体设备 | 第69-71页 |
5. 结论 | 第71-73页 |
5.1 本文小结 | 第71页 |
5.2 创新与不足 | 第71-72页 |
5.3 后期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一 | 第75-106页 |
附录二 | 第10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