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动因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主观化及其相关理论 | 第13-24页 |
2.1 主观性及主观化 | 第13-18页 |
2.1.1 主观性与主观化的定义 | 第13-17页 |
2.1.2 “主观化”和“语法化” | 第17-18页 |
2.2 情态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2.1 情态的定义 | 第18-20页 |
2.2.2 情态的类型 | 第20-24页 |
2.2.2.1 认识情态 | 第21-22页 |
2.2.2.2 道义情态 | 第22-23页 |
2.2.2.3 动力情态 | 第23-24页 |
3“看”的主观化 | 第24-36页 |
3.1 “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 第24-33页 |
3.1.1 从“看”到“X+看” | 第24-26页 |
3.1.2 “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 第26-29页 |
3.1.3 “看”的认识情态表达 | 第29-33页 |
3.1.3.1 “看”的主观化 | 第29-31页 |
3.1.3.2 “X +说/想/看”与其后续成分间的语义关系 | 第31-33页 |
3.2 “说、想、看”主观化的成因 | 第33-36页 |
3.2.1 非现实情态的主观化倾向 | 第33页 |
3.2.2 人称的主观化 | 第33-34页 |
3.2.3 句子主语上升为言者主语 | 第34页 |
3.2.4 人称的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 | 第34-36页 |
4 主观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36-47页 |
4.1 语法化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36-39页 |
4.1.1 有助于设计虚词教学 | 第36-37页 |
4.1.2 有助于汉语句法的教学 | 第37-39页 |
4.1.2.1 有助于对话语标记的理解与教学 | 第37-38页 |
4.1.2.2 有助于汉语特殊句式问题的教学与研究 | 第38-39页 |
4.2 主观化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39-43页 |
4.2.1 重视语气情态表达 | 第39-43页 |
4.2.1.1 语气情态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39-41页 |
4.2.1.2 语气情态的语用功能 | 第41-43页 |
4.3 对改进教学法的启示 | 第43-47页 |
4.3.1 重视将心理学与对外汉教学相结合 | 第43-44页 |
4.3.2 丰富第二语言学习的习得途径 | 第44-45页 |
4.3.3 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辅助教学 | 第45-47页 |
5 结语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