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1页 |
·概述 | 第14页 |
·酸奶发酵剂的概述 | 第14-16页 |
·酸奶发展史 | 第14页 |
·酸奶发酵剂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4-15页 |
·酸奶发酵剂的种类及特点 | 第15-16页 |
·酸奶发酵剂的微生物学 | 第16-18页 |
·乳酸菌的特性 | 第16页 |
·乳酸菌的分类 | 第16-17页 |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第17-18页 |
·乳酸菌在酸乳制品中的应用 | 第18页 |
·优质菌种的选育 | 第18页 |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 | 第18-19页 |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 | 第18页 |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传热和传导 | 第18页 |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及分析 | 第18-19页 |
·真空冷冻干燥的特点分析 | 第19页 |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9页 |
·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9页 |
·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9页 |
·真空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 | 第19-21页 |
·菌体内的抗性调节机制 | 第19-20页 |
·冻干保护剂分类及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黏性鼠李糖乳杆菌筛选,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1-28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菌种来源 | 第21页 |
·药品 | 第21页 |
·仪器 | 第21-22页 |
·培养基 | 第22页 |
·筛选方法 | 第22页 |
·初筛方法 | 第22页 |
·复筛方法 | 第22页 |
·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菌种形态学鉴定方法 | 第22页 |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菌种初筛结果 | 第23-24页 |
·菌种复筛结果 | 第24-25页 |
·菌落形态鉴定 | 第25-26页 |
·菌落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高黏性保加利亚乳杆菌筛选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28-34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菌种来源 | 第28页 |
·药品 | 第28页 |
·仪器 | 第28-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筛选方法 | 第29页 |
·初筛方法 | 第29页 |
·复筛方法 | 第29页 |
·鉴定方法 | 第29-30页 |
·菌种形态学鉴定方法 | 第29页 |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菌种初筛结果 | 第30-31页 |
·菌种复筛结果 | 第31页 |
·菌种形态鉴定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高黏性嗜热链球菌筛选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34-41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菌种来源 | 第34页 |
·药品 | 第34页 |
·仪器 | 第34-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筛选方法 | 第35页 |
·初筛方法 | 第35页 |
·复筛方法 | 第35页 |
·鉴定方法 | 第35-36页 |
·菌种形态学鉴定方法 | 第35页 |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菌种初筛结果 | 第36页 |
·菌种复筛结果 | 第36-38页 |
·菌落形态鉴定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原味酸奶最佳配比的研究 | 第41-48页 |
·材料 | 第41页 |
·菌种来源 | 第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仪器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原味酸奶最佳配比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酸奶品评 | 第41-42页 |
·交试验设计 | 第42页 |
·pH值测定 | 第42页 |
·菌数测定 | 第42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酸奶品评结果 | 第43页 |
·交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pH值测定结果 | 第44-46页 |
·菌数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冻干预处理技术的研究 | 第48-54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菌种 | 第48页 |
·药品 | 第48-49页 |
·仪器 | 第49页 |
·活菌计数 | 第49页 |
·活菌计数法 | 第49页 |
·冻干预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49-50页 |
·测定生长曲线 | 第49-50页 |
·离心条件对细胞收集的影响 | 第50页 |
·不同悬浮基质对冻干后细胞活性的测定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0-51页 |
·离心条件的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不同悬浮基质对冻干后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预冷冻时间对冻干后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7章 鼠李糖乳杆菌冻干保护剂的研究 | 第54-65页 |
·材料 | 第54-57页 |
·药品 | 第54-55页 |
·仪器 | 第55页 |
·培养基 | 第55页 |
·工艺流程 | 第55-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保护剂单因素实验 | 第57-59页 |
·保护剂浓度的选择 | 第59页 |
·Box-Behnken | 第59-60页 |
·鼠李糖乳杆菌NCU293细胞存活率的响应曲面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8章 嗜热链球菌冻干保护剂的研究 | 第65-75页 |
·材料 | 第65-68页 |
·药品 | 第65-66页 |
·仪器 | 第66页 |
·培养基 | 第66页 |
·艺流程 | 第66-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保护剂单因素实验 | 第68-69页 |
·保护剂浓度的选择 | 第69页 |
·Box-Behnken | 第69-71页 |
·嗜热链球菌S03细胞存活率的响应曲面分析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9章 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保护剂的研究 | 第75-85页 |
·材料 | 第75-78页 |
·药品 | 第75-76页 |
·仪器 | 第76页 |
·培养基 | 第76页 |
·工艺流程 | 第76-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保护剂单因素实验 | 第78-79页 |
·保护剂浓度的选择 | 第79页 |
·Box-Behnken | 第79-80页 |
·保加利亚乳杆菌L01细胞存活率的响应曲面分析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10章 L.R、L.d、S.t冻干菌粉混合发酵酸奶的研究 | 第85-90页 |
·材料 | 第85页 |
·菌种来源 | 第85页 |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仪器 | 第85页 |
·培养基 | 第85页 |
·L.R、L.d、S.t最佳配比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酸奶品评 | 第85-86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86页 |
·pH值测定 | 第86页 |
·菌数测定 | 第86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86-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酸奶品评结果 | 第87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87-88页 |
·pH值测定结果 | 第88-89页 |
·菌数测定结果 | 第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11章 黑豆黑芝麻酸奶的研制 | 第90-96页 |
·材料 | 第90-91页 |
·菌种来源 | 第90页 |
·实验材料 | 第90页 |
·仪器 | 第90页 |
·培养基 | 第90-91页 |
·制作方法 | 第91-92页 |
·黑豆黑芝麻酸奶生产工艺 | 第91页 |
·正交试验 | 第91-92页 |
·酸奶品评标准 | 第92页 |
·产品跟踪测定 | 第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4页 |
·黑豆黑芝麻酸奶生产工艺流程 | 第92-93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93-94页 |
·产品跟踪测定结果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