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选题理由和意义 | 第7页 |
·选题理由 | 第7页 |
·意义 | 第7页 |
·惯用语研究综述 | 第7-12页 |
·惯用语的性质 | 第7-8页 |
·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 第8-9页 |
·惯用语的理解机制 | 第9-11页 |
·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11-12页 |
第1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核心惯用语提取 | 第12-23页 |
·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惯用语 | 第12页 |
·《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 | 第12页 |
·“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惯用语 | 第12-13页 |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惯用语 | 第13-14页 |
·语料分析 | 第14-17页 |
·惯用语分级 | 第17-22页 |
·核心惯用语 | 第17-19页 |
·提高型惯用语 | 第19-22页 |
·特殊型惯用语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惯用语的语义类型 | 第23-29页 |
·隐喻转喻类惯用语 | 第23-26页 |
·隐喻类 | 第23-25页 |
·转喻类 | 第25页 |
·部分发生隐喻部分发生转喻类 | 第25-26页 |
·举例说明类 | 第26页 |
·背景知识类 | 第26-27页 |
·约定俗成类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和理解机制 | 第29-35页 |
·隐喻转喻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和理解机制 | 第29-31页 |
·隐喻转喻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 第29页 |
·隐喻转喻类惯用语的理解机制 | 第29-31页 |
·举例说明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和理解机制 | 第31-32页 |
·举例说明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 第31-32页 |
·举例说明类惯用语的理解机制 | 第32页 |
·背景知识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和理解机制 | 第32-33页 |
·背景知识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 第32页 |
·背景知识类惯用语的理解机制 | 第32-33页 |
·约定俗成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和理解机制 | 第33页 |
·约定俗成类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 第33页 |
·约定俗成类惯用语的理解机制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 第35-44页 |
·充分利用字面意义的强化作用 | 第35-38页 |
·只使用了规约意义的惯用语 | 第35-36页 |
·字面意义和规约意义都使用的惯用语 | 第36页 |
·只使用了字面意义的惯用语 | 第36-38页 |
·充分运用语义生成方式进行教学 | 第38-41页 |
·隐喻转喻类惯用语的教学 | 第38-39页 |
·举例说明类惯用语的教学 | 第39-40页 |
·背景知识类惯用语的教学 | 第40页 |
·约定俗成类惯用语的教学 | 第40-41页 |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1-43页 |
·注重文化因素教学 | 第41页 |
·注重结合语境教学 | 第41-42页 |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44页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