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缩写符号 | 第16-18页 |
表格索引 | 第18-20页 |
图形索引 | 第20-23页 |
前言 | 第23-2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25-47页 |
·藏灵菇及其类似产品的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PCR-DGGE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30-37页 |
·PCR-DGGE原理 | 第31-32页 |
·PCR-DGGE在食品微生物方面的应用 | 第32-37页 |
·微囊化微生物细胞的方法和应用 | 第37-41页 |
·微囊化微生物细胞的方法 | 第37-40页 |
·微囊化微生物细胞的应用 | 第40-4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第2章 应用PCR-DGGE对藏灵菇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发酵过程菌群变化的研究 | 第47-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藏灵菇奶样品准备 | 第48页 |
·藏灵菇中微生物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8页 |
·DNA提取 | 第48-49页 |
·PCR-DGGE分析 | 第49-5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50-56页 |
·扫描电镜观察藏灵菇中微生物的分布 | 第50-51页 |
·PCR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藏灵菇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CR-DGGE分析 | 第52-53页 |
·DNA序列分析 | 第53-55页 |
·藏灵菇奶发酵过程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3章 PCR-DGGE指纹技术与分离技术结合应用于藏灵菇中优势菌分离和鉴定 | 第61-7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1-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样品准备 | 第61-63页 |
·藏灵菇奶中乳酸菌的分离 | 第63页 |
·藏灵菇奶中酵母菌的分离 | 第63页 |
·藏灵菇奶中细菌总DNA提取 | 第63页 |
·藏灵菇奶中酵母总DNA提取 | 第63页 |
·乳酸菌纯菌株的DNA提取 | 第63页 |
·酵母菌纯菌株的DNA提取 | 第63-64页 |
·PCR扩增 | 第6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64页 |
·序列分析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藏灵菇奶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分离及筛选 | 第64-67页 |
·藏灵菇奶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PCR-DGGE鉴定 | 第67-70页 |
·讨论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4章 藏灵菇中优势菌株的微囊化及高密度培养研究 | 第74-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实验菌株 | 第74-75页 |
·藏灵菇中优势菌株的微囊制备 | 第75页 |
·微囊化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 | 第75-76页 |
·微囊化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的高密度培养 | 第76页 |
·微胶囊内细胞计数 | 第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7页 |
·微囊化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 | 第76-86页 |
·微囊化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的高密度培养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5章 藏灵菇(发酵剂)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91-10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1-95页 |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样品准备 | 第91页 |
·pH值及滴定酸度的测定 | 第91页 |
·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 第91-92页 |
·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测定(HPLC法) | 第92-93页 |
·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GC法) | 第93-94页 |
·统计分析 | 第94-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3页 |
·藏灵菇奶发酵过程中pH值及酸度的变化 | 第95-96页 |
·藏灵菇奶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 第96页 |
·藏灵菇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 第96-98页 |
·藏灵菇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98-99页 |
·藏灵菇奶贮存过程中pH值及有机酸的变化 | 第99-101页 |
·藏灵菇奶贮存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 | 第101-103页 |
·藏灵菇奶贮存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103页 |
·讨论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第6章 微囊化优势菌组合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108-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1页 |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实验设计 | 第108-109页 |
·发酵试验 | 第109页 |
·发酵奶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计数方法 | 第109页 |
·发酵奶中乳酸的检测方法(HPLC法) | 第109页 |
·发酵奶中丁二酮、乙醇的检测方法(GC法) | 第109页 |
·GC-MS分析组合微囊化发酵剂发酵奶与藏灵菇奶中挥发性风味成份 | 第109-110页 |
·二氧化碳检测(酶终点法) | 第110页 |
·统计分析 | 第110-111页 |
·感官评定 | 第11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9页 |
·乳酸生成模型建立 | 第111-115页 |
·丁二酮生成模型建立 | 第115-118页 |
·乙醇和二氧化碳生成模型建立 | 第118-123页 |
·组合微囊化发酵剂的优化 | 第123-124页 |
·组合微囊化发酵剂与传统发酵剂(藏灵菇)发酵牛奶的比较 | 第124-129页 |
·讨论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全文结论 | 第132-13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审稿中的论文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