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 第1-8页 |
0.1 选题及研究目的 | 第6-7页 |
0.2 论文结构图 | 第7-8页 |
§1. 效度概说 | 第8-10页 |
1.1 效度是什么? | 第8页 |
1.2 效度的地位 | 第8-10页 |
1.2.1 效度的重要性 | 第8-9页 |
1.2.2 不同意见 | 第9-10页 |
§2. 效度概念的产生 | 第10-12页 |
2.1 产生期演化图表 | 第10页 |
2.2 产生期的几种概念 | 第10-12页 |
2.2.1 “测验标准法”(test-criterion method) | 第10-11页 |
2.2.2 “可信度”(trustworthiness) | 第11页 |
2.2.3 “价值度”(value) | 第11-12页 |
§3. 以效标关联效度与内容效度为核心的时期 | 第12-20页 |
3.1 演化图表 | 第12页 |
3.2 效标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 第12-15页 |
3.2.1 效标关联效度的提出 | 第12页 |
3.2.2 效标关联效度的解释角度 | 第12-13页 |
3.2.3 效标关联效度的含义 | 第13页 |
3.2.4 效标关联效度种类与作用 | 第13页 |
3.2.5 关于效标 | 第13-14页 |
3.2.6 效标关联效度的确定方法 | 第14-15页 |
3.2.7 效标关联效度的局限 | 第15页 |
3.3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 第15-20页 |
3.3.1 内容效度的提出 | 第15-16页 |
3.3.2 内容效度的解释角度 | 第16页 |
3.3.3 内容效度的含义 | 第16页 |
3.3.4 内容效度的应用范围 | 第16页 |
3.3.5 区分内容效度与表面效度 | 第16-17页 |
3.3.6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 | 第17-18页 |
3.3.6.1 建立内容效度的具体步骤 | 第17页 |
3.3.6.2 建立内容效度需考虑的问题 | 第17-18页 |
3.3.7 内容效度的局限 | 第18-19页 |
3.3.8 在语言测验中建立内容效度的困难 | 第19-20页 |
§4. 以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为核心的时期 | 第20-34页 |
4.1 演化图表 | 第20页 |
4.2 构想效度概念的提出 | 第20-22页 |
4.2.1 概念提出 | 第20-21页 |
4.2.2 哲学背景 | 第21页 |
4.2.3 思想与理论的结合 | 第21页 |
4.2.4 关于“构想”一词 | 第21-22页 |
4.3 构想效度出现的八大历史意义 | 第22-23页 |
4.4 众说纷纭的构想效度——构想效度的种种定义及评价 | 第23-25页 |
4.5 对定义的讨论中的问题 | 第25-27页 |
4.5.1 “测到了什么东西?”和“多大程度上测到了那个东西?” | 第26页 |
4.5.2 构想效度即涉及理论又涉及测验 | 第26页 |
4.5.3 主观臆断导致的问题 | 第26-27页 |
a 将构想效度等同于内容效度 | 第27页 |
b 在缺少内容效度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构想效度的问题 | 第27页 |
c 构想=心理特质? | 第27页 |
4.6 构想效度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含义 | 第27-28页 |
4.7 构想效度的特点 | 第28页 |
4.8 构想效度的确定方法 | 第28-32页 |
4.8.1 建立构想效度的大致步骤 | 第28页 |
4.8.2 建立构想效度的具体方法 | 第28-32页 |
4.8.3 建立构想效度需考察的证据 | 第32页 |
4.9 构想效度面临的两个威胁 | 第32-34页 |
§5. 效度一元化(unitary concept of validity) | 第34-39页 |
5.1 演化图表 | 第34页 |
5.2 后期效度的分类 | 第34-35页 |
5.2.1 最初的效度是简单的“0、1”选择 | 第34页 |
5.2.2 效度需针对一定的标准和目的 | 第34页 |
5.2.3 美国心理学会(APA)对效度定义的演变 | 第34-35页 |
5.2.4 文献记载中效度分类的演变 | 第35页 |
5.2.4.1 APA的记载 | 第35页 |
5.2.4.2 Anastasi的记载 | 第35页 |
5.2.4.3 Cronbach的记载 | 第35页 |
5.3 效度一元化的发生 | 第35-39页 |
5.3.1 一元化倾向的根源 | 第36页 |
5.3.2 一元化的过程 | 第36-37页 |
5.3.2.1 构想效度的核心地位逐步显现 | 第36-37页 |
5.3.2.2 效度研究焦点的转变 | 第37页 |
5.3.2.3 文献记载中一元效度观念的出现 | 第37页 |
5.3.3 关于效度一元化观念 | 第37-39页 |
5.3.4.1 与效度一元化有关的术语 | 第38页 |
5.3.4.2 效度一元化的哲学意义 | 第38-39页 |
§6. 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效度研究 | 第39-42页 |
6.1 HSK对构想效度问题的研究 | 第39-40页 |
6.1.1 张凯——《汉语水平考试结构效度初探》 | 第39页 |
6.1.2 郭树军——《汉语水平考试(HSK)项目内部结构效度检验》 | 第39-40页 |
6.1.3 陈宏——(关于考生异质程度对HSK(初中等)信度的影响》 | 第40页 |
6.2 HSK对效标关联效度问题的研究 | 第40-41页 |
6.2.1 何芳——《汉语水平考试(HSK)信度、效度分析报告》 | 第40-41页 |
6.2.2 王芳——《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 第41页 |
6.3 HSK对内容效度问题的研究 | 第41-42页 |
6.3.1 刘镰力——《HSK(高等)的内容效度与题型开拓》 | 第41-42页 |
§7.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