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淀粉概述 | 第10-15页 |
·淀粉资源 | 第10页 |
·淀粉的化学组成 | 第10-11页 |
·淀粉的颗粒结构 | 第11-14页 |
·原淀粉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局限性 | 第14-15页 |
·变性淀粉 | 第15-16页 |
·变性淀粉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页 |
·淀粉硫酸酯 | 第15-16页 |
·硒及硒化物概述 | 第16-17页 |
·微量元素—硒 | 第16-17页 |
·有机硒化合物的研究 | 第17页 |
·微波技术 | 第17-18页 |
·微波技术简介 | 第17-18页 |
·微波在淀粉改性中的应用 | 第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淀粉硫酸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硒化淀粉硫酸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22-23页 |
·主要试验原料和试剂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试验与检测方法 | 第23-31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酯化剂的制备 | 第23页 |
·淀粉硫酸酯的制备 | 第23-24页 |
·淀粉亚硒酸酯的制备 | 第24页 |
·制备酯化剂的单因素试验 | 第24-25页 |
·制备酯化剂的响应面试验 | 第25页 |
·制备高取代度淀粉硫酸酯的单因素试验 | 第25-26页 |
·制备高取代度淀粉硫酸酯的响应面试验 | 第26页 |
·淀粉亚硒酸酯的单因素试验 | 第26-27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7-31页 |
·淀粉原料成分分析 | 第27页 |
·产品分析 | 第27-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75页 |
·酯化剂制备各因素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DS)的影响 | 第31-33页 |
·亚硫酸氢钠与亚硝酸钠物质量的比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31页 |
·酯化剂制备温度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DS)的影响 | 第31-32页 |
·酯化剂制备时间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DS)的影响 | 第32-33页 |
·酯化剂制备的响应面试验 | 第33-37页 |
·nNaHSO_3/nNaNO_2 与制备温度对产物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35页 |
·nNaHSO_3/nNaNO_2 与制备时间对产物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35-36页 |
·酯化剂制备时间与制备温度对产物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36-37页 |
·酯化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7-38页 |
·酯化反应各因素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38-41页 |
·pH 值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淀粉乳浓度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39页 |
·微波功率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微波时间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40页 |
·微波反应温度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制备淀粉硫酸酯的响应面试验 | 第41-52页 |
·pH 值与淀粉乳浓度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43-44页 |
·pH 值与微波反应时间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44-45页 |
·pH 值与微波功率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45-46页 |
·pH 值与微波反应温度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46-47页 |
·淀粉乳浓度与微波反应时间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47-48页 |
·淀粉乳浓度与微波反应温度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48-49页 |
·微波反应功率与微波反应时间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49-50页 |
·微波反应温度与微波反应时间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50-51页 |
·微波反应温度与微波反应功率对淀粉硫酸酯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51-52页 |
·淀粉硫酸酯最佳工艺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52-53页 |
·淀粉亚硒酸酯的制备 | 第53-57页 |
·硒化剂加入量对硒化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淀粉硫酸酯取代度对硒化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微波反应功率的变化对硒化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微波反应时间的变化对硒化反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微波反应温度的变化对硒化反应的影响 | 第56-57页 |
·性质结果及分析 | 第57-75页 |
·不同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60页 |
·不同样品的X-衍射分析 | 第60-62页 |
·不同样品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和热重(TG)测定 | 第62-65页 |
·不同样品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5-67页 |
·样品的糊特性(RVA)分析 | 第67-69页 |
·不同样品糊透明度的分析 | 第69-70页 |
·不同样品的凝沉性分析 | 第70-72页 |
·不同样品的冻融稳定性分析 | 第72页 |
·不同样品糊的高温稳定性分析 | 第72-73页 |
·不同样品糊耐酸性分析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