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2-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 1.1 植物甾醇研究进展概述 | 第16-21页 | 
| 1.1.1 植物甾醇 | 第16-17页 | 
| 1.1.2 植物甾醇氧化物 | 第17-19页 | 
| 1.1.3 植物甾醇氧化物形成机理 | 第19-21页 | 
| 1.2 光氧化机理简介 | 第21-27页 | 
| 1.2.1 单线态氧 | 第21-23页 | 
| 1.2.2 光氧化 | 第23-25页 | 
| 1.2.3 烯反应机理 | 第25-26页 | 
| 1.2.4 重排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 1.3 量子化学方法简介 | 第27-31页 | 
| 1.3.1 量子化学的建立及背景 | 第27-28页 | 
| 1.3.2 量子化学的发展 | 第28-29页 | 
| 1.3.3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9-31页 | 
| 1.3.4 量子化学计算在食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第31页 | 
| 1.4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5页 | 
| 1.4.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植物甾醇反应活性位点预测 | 第35-42页 | 
| 2.1 引言 | 第35页 | 
| 2.2 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 2.3 结果讨论 | 第36-41页 | 
| 2.3.1 前线轨道分析 | 第36-37页 | 
| 2.3.2 分子表面静电势分析 | 第37-38页 | 
| 2.3.3 电荷自然布居分析 | 第38-41页 |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植物甾醇与单线态氧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42-65页 |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 3.2 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 3.2.1 理论计算方法 | 第43页 | 
| 3.2.2 过渡态搜索和确认 | 第43-44页 | 
| 3.3 结果讨论 | 第44-64页 | 
| 3.3.1 植物甾醇光氧化5位反应机理研究 | 第46-53页 | 
| 3.3.2 植物甾醇光氧化6位反应机理研究 | 第53-56页 | 
| 3.3.3 植物甾醇光氧化区域选择性分析 | 第56-57页 | 
| 3.3.4 植物甾醇光氧化立体选择性分析 | 第57-64页 |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植物甾醇氢过氧化物重排、异构化机理的研究 | 第65-74页 | 
| 4.1 引言 | 第65页 | 
| 4.2 计算方法 | 第65页 | 
| 4.2.1 理论计算方法 | 第65页 | 
| 4.2.2 过渡态搜索和确认 | 第65页 | 
| 4.3 结果讨论 | 第65-72页 | 
| 4.3.1 关键过渡态结构优化及分析 | 第66-67页 | 
| 4.3.2 植物甾醇氢过氧化物重排机理研究 | 第67-71页 | 
| 4.3.3 植物甾醇氢过氧化物异构化机理研究 | 第71-72页 | 
| 4.4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模拟油脂体系中植物甾醇光氧化机理及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74-96页 | 
| 5.1 引言 | 第74页 | 
| 5.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74-76页 | 
| 5.2.1 实验原料 | 第74-75页 | 
| 5.2.2 标准品及实验试剂 | 第75页 | 
| 5.2.3 实验耗材 | 第75页 | 
| 5.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5-76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76-80页 | 
| 5.3.1 样品制备 | 第76-77页 | 
| 5.3.2 过氧化值检测[118] | 第77页 | 
| 5.3.3 样品处理 | 第77-78页 | 
| 5.3.4 PS及POPs含量测定[119] | 第78-80页 | 
| 5.3.5 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80页 | 
| 5.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0页 |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0-94页 | 
| 5.4.1 植物甾醇光氧化机理计算结果验证 | 第80-82页 | 
| 5.4.2 光照强度对植物甾醇光氧化的影响 | 第82-88页 | 
| 5.4.3 光敏剂对植物甾醇光氧化的影响 | 第88-91页 | 
| 5.4.4 不饱和基质对植物甾醇光氧化的影响 | 第91-94页 | 
| 5.5 小结 | 第94-96页 |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96-99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6-97页 |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97-98页 | 
| 6.3 展望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