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葡萄贮藏过程中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干梗 | 第10-11页 |
1.2.2 腐烂 | 第11页 |
1.2.3 漂白 | 第11-12页 |
1.2.4 脱粒 | 第12页 |
1.3 葡萄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1 葡萄采后呼吸强度变化的研究 | 第12页 |
1.3.2 葡萄采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1.3.3 葡萄采后褐变的研究 | 第13页 |
1.3.4 SO_2伤害生理研究 | 第13页 |
1.4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4.1 低温保鲜技术 | 第14页 |
1.4.2 气调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3 化学防腐保鲜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4 其它葡萄保鲜技术研究 | 第16-19页 |
1.4.4.1 涂膜保鲜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1.4.4.2 臭氧处理技术 | 第17页 |
1.4.4.3 天然防腐剂保鲜 | 第17页 |
1.4.4.4 电离辐射贮藏保鲜技术 | 第17-18页 |
1.4.4.5 热处理贮藏保鲜技术 | 第18-19页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1-25页 |
2.3.1 红地球果实SO_2敏感性实验 | 第21-22页 |
2.3.1.1 熏蒸方法 | 第21页 |
2.3.1.2 不同温度熏蒸处理 | 第21页 |
2.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1-22页 |
2.3.2 气态熏蒸条件优选试验 | 第22页 |
2.3.2.1 处理方法 | 第22页 |
2.3.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2页 |
2.3.3 双效处理保鲜条件的优选 | 第22-24页 |
2.2.3.1 材料处理方法 | 第23页 |
2.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3-24页 |
2.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64页 |
3.1 不同产地红地球葡萄果实基础生理特性与耐贮性比较 | 第25-27页 |
3.1.1 生理及营养指标与耐贮性的关系 | 第25-26页 |
3.1.2 果皮果肉质地与果实耐贮性的关系 | 第26页 |
3.1.3 讨论 | 第26-27页 |
3.2 红地球葡萄SO_2敏感性研究 | 第27-33页 |
3.2.1 红地球葡萄在不同熏蒸时间、浓度下果皮漂白指数的变化 | 第27-29页 |
3.2.2 不同产地红地球葡萄常温和低温下的急性伤害阈值 | 第29页 |
3.2.3 红地球葡萄在不同熏蒸时间、浓度下果实SO_2残留量的变化 | 第29-31页 |
3.2.4 常温下SO_2熏蒸浓度、熏蒸时间与漂白指数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5 讨论 | 第32-33页 |
3.3 气态熏蒸工艺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3.3.1 SO_2气态熏蒸时间、温度对杀菌效果和SO_2残留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SO_2气态熏蒸时间、温度对葡萄SO_2残留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讨论 | 第35页 |
3.4 双效处理对不同产地红地球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35-64页 |
3.4.1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外观品质的变化 | 第35-39页 |
3.4.1.1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脱粒率的变化 | 第35-36页 |
3.4.1.2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腐烂率的变化 | 第36-38页 |
3.4.1.3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漂白率的变化 | 第38-39页 |
3.4.2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SO_2残留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3.4.3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果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0-42页 |
3.4.4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营养指标的变化 | 第42-45页 |
3.4.4.1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3.4.4.2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3.4.4.3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Vc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3.4.5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呼吸和乙烯生成速率的变化 | 第45-48页 |
3.4.5.1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45-47页 |
3.4.5.2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乙烯生成速率的变化 | 第47-48页 |
3.4.6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硬度的变化 | 第48-50页 |
3.4.7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褐变有关酶的变化 | 第50-52页 |
3.4.7.1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PPO活力的变化 | 第50-51页 |
3.4.7.2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3.4.8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第52-56页 |
3.4.8.1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3.4.8.2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果皮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第53-54页 |
3.4.8.3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果梗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第54-56页 |
3.4.9 双效处理对果实贮藏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56-62页 |
3.4.9.1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SOD活性的变化 | 第56-57页 |
3.4.9.2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CAT活性的变化 | 第57-58页 |
3.4.9.3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POD活性的变化 | 第58-59页 |
3.4.9.4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H_2O_2含量的变化 | 第59-61页 |
3.4.9.5 不同产地果实贮藏过程中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变化 | 第61-62页 |
3.4.11 本节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