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抗菌肽 | 第12-15页 |
1.1.1 来源与结构 | 第12-13页 |
1.1.2 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1.1.3 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乳铁蛋白 | 第15-18页 |
1.2.1 生物活性 | 第15-16页 |
1.2.2 结构与理化特性 | 第16页 |
1.2.3 乳铁蛋白肽 | 第16-18页 |
1.3 类蛋白反应 | 第18-20页 |
1.3.1 反应过程与机制 | 第18-19页 |
1.3.2 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4 脱酰胺 | 第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5页 |
2.1.1 原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5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3 理化指标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3.1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3 游离氨基含量和蛋白水解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4 蛋白脱酰胺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5 大肠杆菌浊度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页 |
2.3.6 抑菌性的分析 | 第29页 |
2.4 乳铁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 第29-30页 |
2.5 乳铁蛋白水解物的修饰 | 第30-32页 |
2.5.1 类蛋白反应修饰 | 第30-31页 |
2.5.2 添加两种氨基酸的类蛋白反应修饰 | 第31-32页 |
2.5.3 脱酰胺反应修饰 | 第32页 |
2.6 抑菌性机理的探究 | 第32-33页 |
2.6.1 乳铁蛋白的抑菌性与营养性 | 第32-33页 |
2.6.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3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4页 |
3.1 乳铁蛋白样品的分析 | 第34-35页 |
3.1.1 蛋白质的含量 | 第34页 |
3.1.2 大肠杆菌菌密度-吸光值的标准曲线 | 第34页 |
3.1.3 不同乳铁蛋白样品的抑菌性 | 第34-35页 |
3.1.4 乳铁蛋白的抑菌性 | 第35页 |
3.2 乳铁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 第35-37页 |
3.2.1 蛋白酶的活力 | 第35-36页 |
3.2.2 游离氨基的含量 | 第36页 |
3.2.3 乳铁蛋白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3.3 类蛋白反应修饰的优化 | 第37-45页 |
3.3.1 木瓜蛋白酶催化的类蛋白反应修饰 | 第37页 |
3.3.2 胃蛋白酶催化的类蛋白反应修饰的优化 | 第37-45页 |
3.4 类蛋白导入色氨酸修饰的优化 | 第45页 |
3.5 类蛋白导入精氨酸修饰的优化 | 第45-48页 |
3.6 脱酰胺修饰 | 第48-49页 |
3.6.1 脱酰胺度 | 第48页 |
3.6.2 脱酰胺修饰 | 第48-49页 |
3.7 抑菌性与营养性研究 | 第49-51页 |
3.7.1 不同浓度的乳铁蛋白对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49页 |
3.7.2 大肠杆菌污染程度对乳铁蛋白抑菌性影响 | 第49-50页 |
3.7.3 破壁大肠杆菌水解乳铁蛋白 | 第50-51页 |
3.8 乳铁蛋白水解物对细菌细胞的作用 | 第51-54页 |
4 讨论 | 第54-58页 |
4.1 乳铁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 第54页 |
4.2 类蛋白修饰 | 第54-55页 |
4.3 类蛋白导入氨基酸修饰 | 第55页 |
4.4 脱酰胺修饰 | 第55-56页 |
4.5 乳铁蛋白水解物对细菌细胞的作用 | 第56页 |
4.6 乳铁蛋白抑菌性与营养性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