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0 引言 | 第19-25页 |
0.1 我国水产品加工现状 | 第19页 |
0.2 南美白对虾概况 | 第19-20页 |
0.3 南美白对虾虾头的食品化学特性 | 第20-21页 |
0.4 南美白对虾虾头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21-24页 |
0.4.1 利用对虾虾头生产甲壳素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0.4.1.1 甲壳素概述 | 第21页 |
0.4.1.2 制备甲壳素的传统方法 | 第21-22页 |
0.4.1.3 生物法制备甲壳素 | 第22-23页 |
0.4.2 利用对虾虾头生产虾蛋白粉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0.4.2.1 虾蛋白粉概述 | 第23页 |
0.4.2.2 虾蛋白粉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0.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0.5.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24页 |
0.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 Bacillus licheniformis 单独发酵虾头生成活性物质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 第25-50页 |
1.1 引言 | 第25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2.1 原材料 | 第25页 |
1.2.2 菌种 | 第25-26页 |
1.2.3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1.2.4 培养基 | 第2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1.3.1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26页 |
1.3.2 发酵基质的准备 | 第26-27页 |
1.3.3 B. 007 发酵虾头工艺的优化 | 第27页 |
1.3.3.1 种子活化方式对脱蛋白率的影响 | 第27页 |
1.3.3.2 接种量、发酵时间、起始培养基 pH 和固液比对脱蛋白率的影响 | 第27页 |
1.3.4 化学指标的测定 | 第27页 |
1.3.5 脱蛋白率和脱盐率的测定和计算 | 第27页 |
1.3.6 B. 007 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测定 | 第27-31页 |
1.3.6.1 总酚 | 第28页 |
1.3.6.2 总糖 | 第28页 |
1.3.6.3 还原糖 | 第28页 |
1.3.6.4 氨基酸态氮 | 第28页 |
1.3.6.5 游离氨基酸 | 第28-30页 |
1.3.6.6 有机酸 | 第30页 |
1.3.6.7 细胞分裂素 | 第30-31页 |
1.3.7 B. 007 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中酶系分析 | 第31-33页 |
1.3.7.1 蛋白酶 | 第31页 |
1.3.7.2 甲壳素水解酶 | 第31-32页 |
1.3.7.3 脂肪酶 | 第32页 |
1.3.7.4 -淀粉酶 | 第32-33页 |
1.3.8 B. 007 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中抗氧化性能的分析 | 第33-34页 |
1.3.8.1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 第33页 |
1.3.8.2 还原能力的研究 | 第33页 |
1.3.8.3 Fe2+螯合能力的研究 | 第33-34页 |
1.3.9 B. 007 的虾头发酵液抗氧化性能产生机理的分析 | 第34页 |
1.3.9.1 B. 007 单独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的制备 | 第34页 |
1.3.9.2 B. 007 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中活性物质测定 | 第34页 |
1.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9页 |
1.4.1 南美白对虾虾头的化学组成 | 第34页 |
1.4.2 B. 007 单独发酵虾头工艺优化 | 第34-36页 |
1.4.2.1 种子活化方式对脱蛋白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1.4.2.2 其他因素对脱蛋白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1.4.3 B. 007 单独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中活性物质含量 | 第36-40页 |
1.4.3.1 总酚、多糖和还原糖 | 第36-37页 |
1.4.3.2 游离氨基酸 | 第37-39页 |
1.4.3.3 有机酸 | 第39-40页 |
1.4.3.4 细胞分裂素 | 第40页 |
1.4.4 B. 007 单独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的酶系分析 | 第40-41页 |
1.4.5 B. 007 单独发酵虾头所得发酵液抗氧化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1.4.5.1 DPPH 清除能力 | 第41-42页 |
1.4.5.2 还原力和 Fe2+螯合能力 | 第42-43页 |
1.4.6 B. 007 的虾头发酵液抗氧化性能产生机理分析 | 第43-49页 |
1.4.6.1 还原糖、总糖和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性能的关系 | 第43-44页 |
1.4.6.2 氨基酸含量与抗氧化性能的关系 | 第44-47页 |
1.4.6.3 非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与抗氧化性能的关系 | 第47-4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2 Bacillus licheniformis 单独发酵虾头制备虾蛋白粉及其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0-57页 |
2.1 引言 | 第5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2.3.1 虾蛋白粉的制备 | 第50页 |
2.3.2 虾蛋白粉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50页 |
2.3.3 虾蛋白粉中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2.3.4 虾蛋白粉中矿物质含量检测 | 第51页 |
2.3.5 虾蛋白粉中微生物含量检测 | 第51页 |
2.3.6 虾蛋白粉中微生物的鉴定 | 第51页 |
2.3.6.1 微生物形态观察 | 第51页 |
2.3.6.2 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5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2.4.1 虾蛋白粉的制备及化学组成 | 第51-53页 |
2.4.2 虾蛋白粉的水解氨基酸含量 | 第53-54页 |
2.4.3 虾蛋白粉的微生物含量及鉴定 | 第54-56页 |
2.4.3.1 虾蛋白粉的微生物含量测定 | 第54页 |
2.4.3.2 虾蛋白粉中所含微生物的形态学鉴定 | 第54-55页 |
2.4.3.3 虾蛋白粉潜在应用价值的分析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3 Bacillus licheniformis 和 Gluconobacter oxydans 协同发酵虾头制备甲壳素及活性物质的研究 | 第57-71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3.2.1 菌种 | 第58页 |
3.2.2 原材料 | 第58页 |
3.2.3 培养基 | 第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3.3.1 B. 007 和 G. 2003 协同发酵虾头工艺优化 | 第58-59页 |
3.3.1.1 B. 007 和 G. 2003 单独发酵 | 第58页 |
3.3.1.2 B. 007 和 G. 2003 协同发酵 | 第58-59页 |
3.3.2 化学指标的测定 | 第59页 |
3.3.3 脱蛋白率、脱盐率及甲壳素得率的计算 | 第59页 |
3.3.4 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 第59页 |
3.3.5 活性物质的测定 | 第59页 |
3.3.6 抗氧化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3.3.7 甲壳素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6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3.4.1 B. 007 和 G. 2003 协同发酵虾头工艺优化 | 第60-63页 |
3.4.1.1 B. 007 和 G. 2003 单独发酵 | 第60-62页 |
3.4.1.2 B. 007 和 G. 2003 双菌发酵 | 第62-63页 |
3.4.2 甲壳素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3-64页 |
3.4.3 发酵液活性物质的测定 | 第64-67页 |
3.4.3.1 还原糖、总糖、总酚及钙离子 | 第64-65页 |
3.4.3.2 游离氨基酸 | 第65-66页 |
3.4.3.3 有机酸 | 第66-67页 |
3.4.4 发酵液抗氧化性能分析 | 第67-69页 |
3.4.4.1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 | 第67-68页 |
3.4.4.2 还原力和 Fe2+螯合能力 | 第68-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年处理 1400 吨对虾虾头废弃物中试规模生产线设计 | 第71-99页 |
4.1 引言 | 第71-74页 |
4.1.1 甲壳素和虾头蛋白粉的市场分析 | 第71页 |
4.1.2 工厂设计规模 | 第71页 |
4.1.3 厂址选择 | 第71-73页 |
4.1.4 建厂优势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 第73页 |
4.1.5 设计范围 | 第73-74页 |
4.2 生产工艺设计 | 第74-77页 |
4.2.1 产品方案 | 第74-75页 |
4.2.1.1 虾蛋白粉的产品方案 | 第74页 |
4.2.1.2 甲壳素的产品方案 | 第74-75页 |
4.2.2 工艺流程的确立 | 第75-77页 |
4.2.2.1 基本步骤 | 第75-76页 |
4.2.2.2 工艺特点 | 第76-77页 |
4.3 总物料衡算 | 第77-81页 |
4.3.1 工艺技术指标和基础数据 | 第77页 |
4.3.2 处理 1000kg 对虾虾头的物料衡算 | 第77-79页 |
4.3.2.1 种子活化过程的物料衡算 | 第77页 |
4.3.2.2 发酵过程物料衡算 | 第77-78页 |
4.3.2.3 虾蛋白粉生产过程物料衡算 | 第78页 |
4.3.2.4 甲壳素生产过程物料衡算 | 第78-79页 |
4.3.3 处理 20t/批对虾虾头的物料衡算 | 第79页 |
4.3.4 全年物料衡算 | 第79-80页 |
4.3.5 总物料衡算表 | 第80-81页 |
4.4 设备选型 | 第81-85页 |
4.4.1 设备选型的原则 | 第81页 |
4.4.2 发酵车间的设备选型 | 第81-83页 |
4.4.2.1 种子罐选型 | 第81-82页 |
4.4.2.2 发酵罐选型 | 第82页 |
4.4.2.3 空气压缩机 | 第82页 |
4.4.2.4 过滤设备的选型 | 第82-83页 |
4.4.2.5 储罐选型 | 第83页 |
4.4.3 干燥车间的设备选型 | 第83-84页 |
4.4.3.1 喷雾干燥设备的选型 | 第83-84页 |
4.4.3.2 烘干设备的选型 | 第84页 |
4.4.3.3 粉碎设备的选型 | 第84页 |
4.4.4 全厂设备明细表 | 第84-85页 |
4.5 热量衡算 | 第85-92页 |
4.5.1 灭菌工段热量衡算 | 第85-88页 |
4.5.1.1 带出系统的热量 | 第85-87页 |
4.5.1.2 带入系统的热量 | 第87-88页 |
4.5.2 发酵工段热量衡算 | 第88-89页 |
4.5.2.1 种子罐热量衡算 | 第88页 |
4.5.2.2 发酵罐热量衡算 | 第88-89页 |
4.5.2.3 发酵工段总热量衡算表 | 第89页 |
4.5.3 喷雾干燥阶段热量衡算 | 第89-92页 |
4.5.3.1 空气用量的计算 | 第90页 |
4.5.3.2 喷雾干燥室热量衡算 | 第90-91页 |
4.5.3.3 空气预热器的热量计算 | 第91-92页 |
4.6 水量衡算 | 第92-94页 |
4.6.1 发酵车间用水 | 第92-93页 |
4.6.2 提取车间用水 | 第93页 |
4.6.3 水量总衡算表 | 第93-94页 |
4.7 车间及全厂布置设计 | 第94-95页 |
4.7.1 车间布置设计 | 第94页 |
4.7.1.1 车间布置设计的目的及原则 | 第94页 |
4.7.1.2 车间布置设计 | 第94页 |
4.7.2 全厂平面布置设计 | 第94-95页 |
4.7.2.1 全厂平面布置设计要求 | 第94页 |
4.7.2.2 全厂平面布置设计 | 第94-95页 |
4.8 劳动定员的编制 | 第95-96页 |
4.8.1 基本原则 | 第95页 |
4.8.2 全厂人员编制 | 第95-96页 |
4.9 经济技术分析 | 第96-99页 |
4.9.1 总投资初步核算 | 第96-97页 |
4.9.1.1 固定资产 | 第96页 |
4.9.1.2 流动资金 | 第96-97页 |
4.9.1.3 投资构成分析 | 第97页 |
4.9.2 资金来源和计划用款 | 第97页 |
4.9.3 经济效益衡算 | 第97-99页 |
4.9.3.1 主要消耗计算 | 第97-98页 |
4.9.3.2 年利润计算 | 第98页 |
4.9.3.3 投资回收期 | 第98-99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9-10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附图一: 工艺流程图 | 第109-110页 |
附图二: 发酵提取车间平面图 | 第110-111页 |
附图三: 干燥车间平面图 | 第111-112页 |
附图四: 全厂平面布置图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