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研究概况 | 第12页 |
·酵母菌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传统分类方法 | 第12-13页 |
·化学分类方法 | 第13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3-16页 |
·酵母菌代谢尿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尿素 | 第16页 |
·影响葡萄酒尿素含量的因素 | 第16-18页 |
·葡萄酒中尿素的测定 | 第18页 |
·控制葡萄酒中尿素含量的措施 | 第18-19页 |
·葡萄酒相关乳酸菌研究概况 | 第19页 |
·乳酸菌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传统方法 | 第19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9-20页 |
·乳酸菌代谢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葡萄酒中的生物胺 | 第20-21页 |
·乳酸菌代谢生物胺的检测 | 第21-22页 |
·葡萄酒中生物胺的控制措施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24-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分离 | 第24页 |
·酵母菌株的保藏 | 第24页 |
·利用WL培养基对酵母菌的初步分类 | 第24-25页 |
·酵母菌的常规分类学鉴定 | 第25-26页 |
·酵母菌的分子鉴定 | 第26-27页 |
·酵母菌的分子分型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WL培养基对酵母菌的初步分类结果 | 第28-29页 |
·酵母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29-31页 |
·酵母菌26S rDNA D1/D2区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基于酵母菌26S rDNA D1/D2区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2-34页 |
·酵母菌5.8S-ITS区PCR-RFLP鉴定结果 | 第34-37页 |
·酵母菌的分子分型结果 | 第37-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5.8S-ITS区PCR-RFLP分析 | 第42页 |
·基于PCR的4种方法对酵母菌的分型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酵母菌代谢尿素能力的评价 | 第44-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菌株 | 第44页 |
·模拟发酵 | 第44页 |
·尿素的测定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不同酵母菌代谢尿素能力的评价 | 第45-46页 |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6页 |
·不同精氨酸添加量对发酵后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葡萄酒相关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8-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葡萄酒中乳酸菌的分离 | 第48页 |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48-49页 |
·乳酸菌的16S rDNA分子鉴定 | 第49页 |
·基于乳酸菌的16S rDNA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9页 |
·乳酸菌的种特异性PCR鉴定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乳酸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乳酸菌的16S rDNA分子鉴定 | 第51页 |
·基于乳酸菌16S rDNA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乳酸菌的种特异性PCR鉴定结果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乳酸菌代谢生物胺的评价 | 第54-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乳酸菌代谢生物胺的平板检测 | 第54页 |
·乳酸菌代谢生物胺的HPLC检测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乳酸菌代谢生物胺的平板检测结果 | 第55页 |
·乳酸菌代谢生物胺的HPLC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