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驴乳与其他乳的基本成分对比 | 第13-17页 |
1.1 驴乳蛋白 | 第14-15页 |
1.2 驴乳脂肪 | 第15-16页 |
1.3 乳糖 | 第16页 |
1.4 驴乳矿物质 | 第16-17页 |
2. 驴乳的功效 | 第17-19页 |
2.1 作为牛乳蛋白过敏(CMPA)患者的饮食 | 第17-18页 |
2.2 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 第18页 |
2.3 驴乳调控肠的消化功能及增强免疫力 | 第18-19页 |
3. 乳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及应用 | 第19-26页 |
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9-20页 |
3.2 乳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流程 | 第20-21页 |
3.2.1 前处理 | 第20-21页 |
3.2.2 蛋白质分离 | 第21页 |
3.2.3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 第21页 |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22页 |
3.4 乳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 第22-25页 |
3.4.1 物种间乳蛋白质组差异 | 第22-23页 |
3.4.2 不同泌乳时期乳蛋白质组的差异 | 第23-24页 |
3.4.3 不同状态乳蛋白质组的差异 | 第24-25页 |
3.5 乳蛋白质组学研究乳蛋白中的问题及策略 | 第25-26页 |
3.5.1 先进的乳蛋白前处理方法是了解乳蛋白的基础 | 第25页 |
3.5.2 蛋白质组装鉴定是乳蛋白研究的难题 | 第25页 |
3.5.3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乳蛋白具有片面性 | 第25-26页 |
4. 代谢组学在乳研究中的概况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7-64页 |
第一章 驴乳主要成分的初步检测 | 第27-34页 |
1. 前言 | 第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8-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4.1 检测结果显示驴乳是优质乳原料,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 第31-32页 |
4.2 发展驴乳产业需要技术支持 | 第32-33页 |
5. 驴乳的开发展望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德州驴乳蛋白质组学鉴定和定量分析 | 第34-53页 |
1. 前言 | 第3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4-38页 |
2.1 驴乳样品选择 | 第34-35页 |
2.2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5页 |
2.3 实验步骤流程 | 第35-37页 |
2.3.1 蛋白质提取 | 第35页 |
2.3.2 蛋白质浓度测量 | 第35-36页 |
2.3.3 SDS电泳 | 第36页 |
2.3.4 蛋白质酶解 | 第36页 |
2.3.5 iTRAQ标记 | 第36页 |
2.3.6 强阳离子交换(SCX)分离 | 第36页 |
2.3.7 基于QE的液质联用分析 | 第36-37页 |
2.4 生物信息分析 | 第37-38页 |
2.4.1 原始质谱数据转换 | 第37页 |
2.4.2 构建数据库 | 第37页 |
2.4.3 Mascot搜索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3.1 蛋白质定量与分组 | 第38页 |
3.2 SDS电泳 | 第38-39页 |
3.3 重复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 鉴定质量评估 | 第40页 |
3.5 蛋白质鉴定 | 第40-41页 |
3.6 鉴定蛋白注释分析 | 第41-44页 |
3.6.1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注释 | 第41页 |
3.6.2 直系同源簇(COG)注释 | 第41-42页 |
3.6.3 通路(Pathway)注释 | 第42-43页 |
3.6.4 不同畜乳蛋白质与人乳的相似度分析 | 第43-44页 |
3.7 蛋白质相对定量分析 | 第44-45页 |
3.7.1 iTRAQ定量标记信息 | 第44页 |
3.7.2 基于强度的绝对定量(iBAQ) | 第44页 |
3.7.3 定量信息统计 | 第44-45页 |
3.8 溶菌酶 | 第45-48页 |
3.9 质谱多反应监测(MRM)及蛋白序列验证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德州驴乳代谢物鉴定和定量分析 | 第53-64页 |
1. 前言 | 第5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3-54页 |
2.1 驴乳样品选择 | 第53页 |
2.2 代谢物提取 | 第53-54页 |
2.3 LC-MS/MS检测 | 第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1页 |
3.1 驴乳代谢物鉴定 | 第54-55页 |
3.2 T检验和变异倍数分析 | 第55-56页 |
3.3 多变量分析 | 第56-58页 |
3.3.1 主成分(PCA)分析 | 第56-57页 |
3.3.2 偏最二小乘法判别分析(PLS-DA) | 第57-58页 |
3.4 差异离子筛选及鉴定 | 第58-59页 |
3.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2页 |
5. 小结 | 第62-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 | 第7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