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汉语“V+X+N(L)”结构的多角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1-20页
    0.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0.2 汉语“V+X+N(L)”结构研究的现状第12-15页
        0.2.1 该结构的各个句式研究第12-14页
        0.2.2 该结构其他角度的研究第14-15页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5页
    0.4 汉语“V+X+N(L)”结构的界定及句法结构探讨第15-20页
        0.4.1 汉语“V+X+N(L)”结构的范围界定第16-18页
        0.4.2 汉语“V+X+N(L)”结构的句法结构分析第18-20页
1. “V+X+N(L)”结构的构成成分分析第20-39页
    1.1 “V+X+N(L)”结构中的“V”分析第20-28页
        1.1.1 “V”的数量考察第20-22页
        1.1.2 “V”的语义特征第22-28页
            1.1.2.1 动作的起点及终点类第22-24页
            1.1.2.2 方向类第24-26页
            1.1.2.3 对象类第26-28页
    1.2 “V+X+N(L)”结构中的“X”分析第28-32页
        1.2.1 “X”的隐现情况第29-31页
            1.2.1.1 “X”必须出现第29-30页
            1.2.1.2 “X”可隐可现第30-31页
        1.2.2 “X”隐现原因探讨第31-32页
    1.3 进入“V+X+N(L)”结构中的“N”分析第32-34页
        1.3.1 表示处所含义的宾语第32-33页
        1.3.2 表示时间含义的宾语第33-34页
        1.3.3 表示对象含义的宾语第34页
        1.3.4 表示范围含义的宾语第34页
        1.3.5 表示工具含义的宾语第34页
    1.4 “V+X+N(L)”结构中的其他成分分析第34-38页
        1.4.1 方位词第35-36页
        1.4.2 动态助词“了”第36-38页
    1.5 小结第38-39页
2. “V+X+N(L)”结构的句式研究第39-53页
    2.1 “V+X+N(L)”结构句式的常式分析第39-45页
        2.1.1 常式句式的种类第39页
        2.1.2 常式句式之间的转换第39-45页
            2.1.2.1 “V+在+N(L)”与“V+到+N(L)”的转换情况分析第40-41页
            2.1.2.2 “V+向+N(L)”与“V+往+N(L)”的转换情况分析第41-42页
            2.1.2.3 “V+在+N(L)”与“V+于+N(L)”的转换情况分析第42-44页
            2.1.2.4 “V+到+N(L)”与“V+至+N(L)”的转换情况分析第44-45页
    2.2 “V+X+N(L)”句式的变式分析第45-51页
        2.2.1 “把”与“V+X+N(L)”结构第46-48页
        2.2.2 “被”与“V+X+N(L)”结构第48-50页
        2.2.3 “将”与“V+X+N(L)”结构第50-51页
    2.3 小结第51-53页
3. “V+X+N(L)”结构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习得情况分析第53-69页
    3.1 语料库中的习得情况分析第53-62页
        3.1.1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该结构语料数量分析第53-55页
            3.1.1.1 各个分式使用的数量分析第53-54页
            3.1.1.2 “把”“被”“将”与该结构同现的数量分析第54-55页
        3.1.2 留学生习得该结构情况分析第55-62页
            3.1.2.1 正确部分第56-57页
            3.1.2.2 偏误部分第57-62页
    3.2 该结构在《汉语教程》与《博雅汉语》中的情况考察第62-67页
        3.2.1 《汉语教程》中该结构的考察第62-64页
            3.2.1.1 《汉语教程》中该结构的数量第62-63页
            3.2.1.2 《汉语教程》中该结构的教学顺序分析第63-64页
        3.2.2 《博雅汉语》中该结构的考察第64-66页
            3.2.2.1 《博雅汉语》中该结构的数量第64-65页
            3.2.2.2 《博雅汉语》中该结构的教学顺序分析第65-66页
        3.2.3 对于教材及教学的建议第66-67页
    3.3 小结第67-69页
4. 结语第69-71页
    4.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69-70页
    4.2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常张高速沥青路面中修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广西靖那高速坡荷隧道路面结构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