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产品标准与检验论文

热鲜猪肉食用品质及其特定腐败菌预测模型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前言第11-12页
文献综述第12-30页
 1 热鲜肉食用品质的研究概况第12-14页
   ·热鲜肉的概念第12页
   ·鲜肉品质的研究概况第12-14页
     ·热鲜肉食用品质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鲜肉腐败微生物的研究概况第13-14页
 2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第14-20页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第14-15页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概况第15-20页
     ·食品微生物预测模型的分类第15-17页
     ·食品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第17-18页
     ·食品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模型第18-19页
     ·食品微生物预测模型的建立步骤第19页
     ·食品微生物预测模型的发展概况第19-20页
 3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在肉品工业的应用第20-22页
   ·PFM与QMRA第20-21页
   ·PFM与HACCP第21页
   ·PFM与肉品货架期第21-22页
   ·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其他第22页
 4 混合预测模型研究概况第22-23页
 5 展望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30页
第一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热鲜猪肉品质变化的比较第30-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材料与仪器第30-31页
     ·材料第30页
     ·仪器第30-31页
   ·样品处理第31页
   ·各项指标的测定第31-32页
     ·剪切力测定第31页
     ·蒸煮损失测定第31-32页
     ·肉色测定第32页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第32页
     ·pH值测定第32页
     ·微生物测定第32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0页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热鲜猪肉剪切力的比较第32-33页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热鲜猪肉蒸煮损失的比较第33-34页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热鲜猪肉pH值的比较第34-35页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热鲜猪肉肉色的比较第35-37页
     ·L~*值第35-36页
     ·a~*值第36-37页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热鲜猪肉微生物总数的比较第37-38页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热鲜猪肉TVB-N的比较第38-39页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热鲜猪肉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9-40页
 3 讨论第40-42页
 4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第二章 热鲜猪肉特定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第46-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材料与仪器第46-48页
     ·材料第46-47页
     ·培养基与试剂第47页
     ·仪器第47-48页
   ·试验方法第48-49页
     ·样品处理第48页
     ·分析方法第48页
     ·菌种的分离纯化第48页
     ·菌种鉴定第48-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各贮藏温度下热鲜肉特定腐败菌分析第49-51页
   ·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结果第51-53页
     ·大肠杆菌鉴定结果第51-53页
     ·假单胞菌鉴定结果第53页
 3 讨论第53-54页
 4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三章 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混合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8-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材料与仪器第58-59页
     ·材料第58页
     ·仪器第58-59页
   ·试验方法第59页
     ·菌种准备第59页
     ·样品处理第59页
     ·接种第59页
     ·肉样贮藏和微生物计数第59页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第59-61页
     ·一级模型的建立第59-60页
     ·二级模型的建立第60页
     ·模型的验证第60-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6页
   ·建立的一级模型第61-64页
   ·建立的二级模型第64-65页
   ·验证模型第65-66页
 3 讨论第66-68页
 4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全文结论第72-74页
致谢第74-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鸡肌肉中丙氨酰氨肽酶酶学特性及风干成熟工艺对其活性调控研究
下一篇:不同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对大米储藏保鲜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