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书院概述 | 第11-24页 |
第一节 书院涵义 | 第11-17页 |
一、广义“书院”——作为文化现象的书院 | 第11-12页 |
二、狭义书院——作为教学教育组织的书院 | 第12-16页 |
三、书院制度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书院教育和私塾、官学语文教育之比较 | 第17-24页 |
一、私塾中的语文教育 | 第17-20页 |
二、官学中的语文教育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白鹿洞书院沿革及《白鹿洞书院揭示》 | 第24-38页 |
第一节 白鹿洞书院沿革 | 第24-34页 |
一、前朱熹时代的白鹿洞书院——文风鼎盛 历史悠远 | 第24-27页 |
二、朱熹时代的白鹿洞书院——峰回路转 巨星应运 | 第27-31页 |
三、后朱熹时代的白鹿洞书院——源远流长 走向世界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白鹿洞书院揭示》 | 第34-38页 |
一、《白鹿洞书院揭示》之要义 | 第34-36页 |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延续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白鹿洞书院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第38-55页 |
第一节 白鹿洞书院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先贤璀璨,文质彬彬 | 第38-42页 |
一、名师掌职教学 | 第38-40页 |
二、生徒人才济济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白鹿洞书院的阅读教学活动 | 第42-50页 |
一、阅读教学内容 | 第42-45页 |
二、阅读教学形式 | 第45-47页 |
三、阅读教学之经验篇——朱子读书法 | 第47-50页 |
第三节 白鹿洞书院的写作教学活动 | 第50-53页 |
一、朱熹之“文便是道”及“多读精思”的写作观 | 第50-51页 |
二、科举举业和写作教学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对书院教育的评析 | 第53-55页 |
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 第53页 |
二、正确看待书院教育的利弊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白鹿洞书院语文教育经验的现代启示 | 第55-63页 |
第一节 设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 | 第55-57页 |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第55-56页 |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自学自悟和多读精思的教学方法 | 第57-59页 |
一、提倡自学 | 第57-58页 |
二、精读多思 | 第58-59页 |
第三节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59-63页 |
一、为人师表 | 第60页 |
二、尊师友爱 | 第60-61页 |
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