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啤酒论文

纯种发酵酸啤酒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21页
    1.1 啤酒工业概况第10-11页
    1.2 酸啤酒的研究概况第11-13页
        1.2.1 酸啤酒的介绍第11-12页
        1.2.2 酸啤酒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玉米芽啤酒的研究概况第13-15页
        1.3.1 玉米芽酿酒的可行性分析第13-14页
        1.3.2 玉米芽酿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 啤酒中的酸类物质第15-16页
        1.4.1 酸对啤酒风味的影响第15页
        1.4.2 乳酸形成机理第15-16页
    1.5 啤酒中的酯类物质第16-18页
        1.5.1 酯对啤酒风味的影响第16-17页
        1.5.2 醇酰基转移酶与酰基辅酶A转移酶共同作用合成酯第17-18页
    1.6 脂肪酸对啤酒风味的影响第18-19页
    1.7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19-21页
        1.7.1 立题依据第19-20页
        1.7.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42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7页
        2.1.1 主要原料第21页
        2.1.2 菌株和质粒第21-23页
        2.1.3 主要仪器第23页
        2.1.4 主要试剂第23-25页
        2.1.5 主要培养基第25页
        2.1.6 主要溶液第25-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8页
        2.2.1 酸啤酒酿造工艺第27-29页
        2.2.2 双倍体的制备与验证第29页
        2.2.3 引物设计第29-32页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第32-34页
        2.2.5 酵母转化第34-35页
        2.2.6 KanMX筛选标记的去除第35页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5-38页
        2.2.8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8页
    2.3 分析方法第38-42页
        2.3.1 α-氨基氮含量的测定第38-39页
        2.3.2 还原糖的测定第39页
        2.3.3 糖化力的测定第39-40页
        2.3.4 浸出物的测定第40页
        2.3.5 CO_2排放量的测定第40页
        2.3.6 酒精度测定第40-41页
        2.3.7 酸类、酯类和高级醇含量的测定第41-4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2-78页
    3.1 低脂肪酸玉米芽啤酒的研究第42-46页
        3.1.1 玉米浸渍优化第42页
        3.1.2 玉米发芽时间的优化第42-43页
        3.1.3 玉米芽汁浸酶工艺的研究第43-44页
        3.1.4 玉米芽汁降脂肪酸工艺初探第44-46页
        3.1.5 小结第46页
    3.2 产酸的啤酒酵母菌株的构建第46-54页
        3.2.1 敲除BAT2基因同时过表达LDH基因菌株的获得第47-48页
        3.2.2 重组单倍体菌株与出发菌株发酵性能的比较第48-51页
        3.2.3 重组菌株筛选标记基因KanMX的剔除第51页
        3.2.4 产酸双倍体重组菌株的获得第51-53页
        3.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53-54页
        3.2.6 小结第54页
    3.3 产酯酵母菌株的构建第54-66页
        3.3.1 敲除BAT1基因同时过表达AeAT9、Pctcp基因菌株的获得第54-56页
        3.3.2 重组单倍体菌株与出发菌株发酵性能的比较第56-61页
        3.3.3 重组菌株筛选标记基因KanMX的剔除第61页
        3.3.4 产酯双倍体重组菌株的获得第61-64页
        3.3.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64-65页
        3.3.6 小结第65-66页
    3.4 混合菌种发酵酸啤酒第66-78页
        3.4.1 产酸、产酯双倍体菌株生长性能比较第66页
        3.4.2 产酸、产酯菌株混合发酵性能比较第66-69页
        3.4.3 不同原料发酵的混合发酵性能比较第69-76页
        3.4.4 小结第76-78页
4 结论第78-79页
    4.1 全文总结第78页
    4.2 论文的创新点第78页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78-79页
5 展望第79-80页
6 参考文献第80-87页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7-88页
8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下一篇:企业组织健康测量量表编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