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7页 |
1.1 福建水仙茶概况 | 第19-22页 |
1.1.1 水仙茶树形态特征及生物特性 | 第19-20页 |
1.1.2 福建水仙茶分类及品质特征 | 第20-21页 |
1.1.3 生物活性 | 第21-22页 |
1.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22-28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22-23页 |
1.2.2 黄酮和黄酮苷类的活性功能 | 第23-26页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第26-28页 |
1.3 天然植物提取物抑制口腔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1.3.1 口腔致病菌的种类及致病途径 | 第28-30页 |
1.3.2 茶提取物抑制口腔致病菌的作用及机制 | 第30-33页 |
1.3.3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口腔致病菌的研究 | 第33-35页 |
1.4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两种黄酮苷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37-56页 |
2.1 材料和设备 | 第37-39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7-38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2.2.1 黄酮类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9页 |
2.2.2 福建闽北水仙两种酰化四糖苷黄酮制备工艺 | 第39-41页 |
(1) 茶粗提物制备 | 第39-40页 |
(2) 大孔树脂初步纯化 | 第40-41页 |
(3) 二次制备法纯化目标化合物 | 第41页 |
2.2.3 黄酮类物质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结构鉴定 | 第41-4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3-55页 |
2.3.1 样品检测 | 第43页 |
2.3.2 大孔树脂纯化 | 第43-45页 |
2.3.3 制备型色谱分离单体 | 第45-46页 |
2.3.4 化合物F_1,F_2的结构确证 | 第46-49页 |
2.3.5 F_1,F_2的NMR分析 | 第49-55页 |
2.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不同产地和季节的福建水仙茶中两种黄酮苷的含量比较 | 第56-69页 |
3.1 材料和设备 | 第56-58页 |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6-57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8-64页 |
3.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第58页 |
3.2.2 样品含水率测定 | 第58页 |
3.2.3 样品溶液制备 | 第58页 |
3.2.4 色谱条件 | 第58-59页 |
3.2.5 线性关系 | 第59-60页 |
3.2.6 精密度试验 | 第60-61页 |
3.2.7 稳定性试验 | 第61-62页 |
3.2.8 重复性试验 | 第62页 |
3.2.9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62-63页 |
3.2.10 乌龙茶样品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3.3.1 不同产地水仙茶中两种黄酮苷含量变化 | 第64-65页 |
3.3.2 两种黄酮苷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 | 第65-67页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福建水仙茶两种黄酮糖苷的抑菌功能研究 | 第69-85页 |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69-71页 |
4.1.1 实验菌株 | 第69页 |
4.1.2 主要材料 | 第69-70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0-71页 |
4.1.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7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1-75页 |
4.2.1 细菌的传代及培养 | 第71-72页 |
4.2.2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2页 |
4.2.3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 | 第72-73页 |
4.2.4 化合物对P.gingivalis和F.nucleatum生物膜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5 铁载体活性的测定 | 第74-7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5-84页 |
4.3.1 细菌形态学观察 | 第75-76页 |
4.3.2 生长曲线测定 | 第76-77页 |
4.3.3 F_1,F_2对P.gingivalis和F.nucleatum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77-78页 |
4.3.4 两种黄酮苷与其对应苷元的活性比较 | 第78-80页 |
4.3.5 两种黄酮苷对P.gingivalis 和Fnucleatum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6 两种黄酮苷的铁载体活性 | 第82-84页 |
4.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总结 | 第85-86页 |
5.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