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9页 |
| (二)课程与文化整合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三)传统文化进教科书的必然 | 第10页 |
| 二、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6页 |
| (一)文化 | 第11-13页 |
| (二)传统文化 | 第13-14页 |
| (三)课程转化 | 第14页 |
| (四)教科书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 一、关于教科书的研究 | 第16-25页 |
| 二、关于课程转化的研究 | 第25-27页 |
| 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 第27-30页 |
| 四、简要的评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第32-40页 |
| 一、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理论探讨 | 第32-34页 |
| (一)文化选择——加工理论 | 第32-33页 |
| (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理论 | 第33-34页 |
| 二、研究设计 | 第34-40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三)研究对象 | 第3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35页 |
| (五)分析工具 | 第35-38页 |
| (六)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 (七)分析单位与资料处理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结果 | 第40-69页 |
| 一、贡献模式:教科书中“传统文化”要素样态 | 第40-50页 |
| (一)教科书“传统文化”的内容构成 | 第40-42页 |
| (二)教科书“传统文化”的角色地位 | 第42-50页 |
| 二、转化模式: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解读 | 第50-56页 |
| (一)中华美德 | 第50-51页 |
| (二)民族精神 | 第51-52页 |
| (三)修身治学 | 第52-54页 |
| (四)“孝”文化 | 第54-55页 |
| (五)与人交往 | 第55-56页 |
| 三、行动模式: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学习方式的考察 | 第56-69页 |
|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探究活动编排 | 第57-62页 |
|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内容编排 | 第62-65页 |
| (三)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思考和讨论问题编排 | 第65-69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9-77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69-74页 |
| (一)部编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三科形成有机整体 | 第69-71页 |
| (二)部编教科书蕴含了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 第71-72页 |
| (三)部编教科书注重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塑造 | 第72-73页 |
| (四)部编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主题探究活动编排水平较低 | 第73-74页 |
| 二、研究建议 | 第74-77页 |
| (一)注重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转化 | 第74-75页 |
| (二)提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行动模式编排水平 | 第75-76页 |
| (三)重视对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与应用 | 第76-77页 |
| 结语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