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2.1 大豆蛋白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1.1 大豆蛋白简介 | 第17页 |
1.2.1.2 大豆蛋白营养价值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2.2 大豆蛋白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 多糖改性大豆蛋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4 蛋白乳状液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5 蛋白乳状液稳定性能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6 大豆蛋白乳液稳定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7-28页 |
1.3.1 本课题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大豆蛋白乳液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28-4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28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大豆蛋白基本指标测定 | 第29页 |
2.2.2 大豆蛋白乳化能力测定 | 第29页 |
2.2.2.1 乳状液的制备 | 第29页 |
2.2.2.2 乳液乳化活性及稳定性测定 | 第29页 |
2.2.3 大豆蛋白乳液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29-30页 |
2.2.4 大豆蛋白乳液稳定性系数测定 | 第30页 |
2.2.5 单因素试验 | 第30-31页 |
2.2.5.1 蛋白质质量浓度 | 第30页 |
2.2.5.2 油体积分数 | 第30页 |
2.2.5.3 剪切时间 | 第30-31页 |
2.2.5.4 均质强度 | 第31页 |
2.2.6 设计正交试验 | 第31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2.3.1 大豆蛋白基本成分分析 | 第31页 |
2.3.2 大豆蛋白乳化能力分析 | 第31-32页 |
2.3.3 大豆蛋白乳液稳定性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2.3.3.1 蛋白质量浓度 | 第32-33页 |
2.3.3.2 油体积分数 | 第33-34页 |
2.3.3.3 剪切时间 | 第34页 |
2.3.3.4 均质强度 | 第34-35页 |
2.3.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2.3.4.1 正交试验水平表 | 第35-36页 |
2.3.4.2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乳液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 第40-5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40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40-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3.2.1 大豆蛋白乳液粒径分析 | 第41页 |
3.2.2 大豆蛋白乳液zeta电位分析 | 第41页 |
3.2.3 大豆蛋白乳液乳析指数测定 | 第41-42页 |
3.2.4 大豆蛋白乳液的微观结构 | 第42页 |
3.2.4.1 图像颗粒分析仪分析 | 第42页 |
3.2.4.2 LCSM分析 | 第42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3.3.1 大豆蛋白乳液粒径分析 | 第42-43页 |
3.3.2 大豆蛋白乳液zeta电位分析 | 第43-44页 |
3.3.3 大豆蛋白乳液乳析指数分析 | 第44-45页 |
3.3.4 大豆蛋白乳液的微观结构 | 第45-49页 |
3.3.4.1 图像颗粒分析仪分析 | 第45-47页 |
3.3.4.2 LCSM分析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多糖稳定剂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50-66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4.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50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50-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4.2.1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制备工艺流程 | 第51-52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52页 |
4.2.2.1 不同多糖对SPC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页 |
4.2.2.2 不同pH对SPC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页 |
4.2.3 乳状液稳定性指标测定 | 第52-53页 |
4.2.3.1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乳化活性 | 第52页 |
4.2.3.2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粒径 | 第52页 |
4.2.3.3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乳析指数 | 第52页 |
4.2.3.4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的微观结构 | 第52-53页 |
4.2.3.5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的结构与形态 | 第53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4.3.1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稳定性分析 | 第53-56页 |
4.3.1.1 多糖对SPC乳液乳化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1.2 多糖对SPC乳液粒径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2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的储藏稳定性 | 第56-59页 |
4.3.2.1 不同多糖种类及添加量对乳液乳析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2 不同pH条件对乳液乳析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的微观结构 | 第59-61页 |
4.3.4 多糖蛋白复合乳液的结构与形态 | 第61-64页 |
4.3.4.1 乳液粒径变化分析 | 第62页 |
4.3.4.2 TEM分析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超声酶解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66-88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66-68页 |
5.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66-67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67-68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8-72页 |
5.2.1 酶活性测定 | 第68页 |
5.2.2 SPC的超声预处理 | 第68页 |
5.2.3 超声酶解联合改性SPC的制备 | 第68-69页 |
5.2.3.1 酶解时间设置 | 第68页 |
5.2.3.2 加酶量设置 | 第68-69页 |
5.2.4 超声酶解改性SPC水解度的测定 | 第69页 |
5.2.4.1 茚三酮显色剂的配置 | 第69页 |
5.2.4.2 甘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9页 |
5.2.4.3 酶解液水解度的测定 | 第69页 |
5.2.5 超声酶解改性SPC溶解性的测定 | 第69-70页 |
5.2.5.1 考马斯亮蓝染液的配置 | 第69页 |
5.2.5.2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9-70页 |
5.2.5.3 超声酶解SPC溶解性的测定 | 第70页 |
5.2.6 超声酶解改性SPC乳液的制备 | 第70页 |
5.2.7 超声酶解改性SPC乳液稳定性指标的测定 | 第70-72页 |
5.2.7.1 乳液粒径的测定 | 第70页 |
5.2.7.2 乳液zeta电位的测定 | 第70-71页 |
5.2.7.3 乳液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第71页 |
5.2.7.4 乳液乳析指数的测定 | 第71页 |
5.2.7.5 乳液微观结构的测定 | 第71页 |
5.2.7.6 乳液界面负载及蛋白吸附率的测定 | 第71-72页 |
5.2.8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5页 |
5.3.1 试验所用酶酶活力研究 | 第72页 |
5.3.2 酶解时间对酶水解SPC水解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2.1 酶解时间对Pap酶水解SPC水解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2.2 酶解时间对Alk酶水解SPC水解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3 超声预处理对酶解SPC水解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5.3.3.1 甘氨酸标准曲线结果分析 | 第74页 |
5.3.3.2 超声预处理对Pap酶解SPC水解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5.3.3.3 超声预处理对Alk酶水解SPC水解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4 超声酶解联合改性对SPC溶解性的影响 | 第76-79页 |
5.3.4.0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结果分析 | 第76页 |
5.3.4.1 超声-Pap酶解联合改性对SPC溶解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4.2 超声-Alk酶解联合改性对SPC溶解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4.3 不同pH条件下超声酶解改性对SPC溶解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5 超声酶解联合改性对SPC乳化特性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5.1 粒径分析 | 第79-80页 |
5.3.5.2 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分析 | 第80-81页 |
5.3.6 超声酶解联合改性对SPC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81-85页 |
5.3.6.1 粒径分析 | 第81-82页 |
5.3.6.2 zeta电位分析 | 第82-83页 |
5.3.6.3 乳析稳定性分析 | 第83页 |
5.3.6.4 蛋白吸附率分析 | 第83-84页 |
5.3.6.5 界面负载分析 | 第84-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六章 超声酶解改性大豆浓缩蛋白机理探究 | 第88-96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88-89页 |
6.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88页 |
6.1.2 试验仪器 | 第88-89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89-91页 |
6.2.1 SPC的超声预处理 | 第89页 |
6.2.2 超声联合Pap酶解改性SPC的制备 | 第89页 |
6.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89-90页 |
6.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 第89-90页 |
6.2.3.2 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0页 |
6.2.4 超声联合Pap酶解改性SPC的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 第90页 |
6.2.5 超声联合Pap酶解改性SPC表面疏水性分析 | 第90页 |
6.2.6 超声联合Pap酶解改性SPC巯基含量分析 | 第90-91页 |
6.2.7 数据处理 | 第9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1-94页 |
6.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91-92页 |
6.3.1.1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 第91页 |
6.3.1.2 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分析 | 第91-92页 |
6.3.2 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 第92-93页 |
6.3.3 表面疏水性分析 | 第93页 |
6.3.4 巯基二硫键含量分析 | 第93-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结论 | 第96-97页 |
7.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