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0. 绪论 | 第7-15页 |
0.1 题缘由 | 第7-9页 |
0.1.1 学术价值 | 第8页 |
0.1.2 应用价值 | 第8-9页 |
0.2 相关研究概述 | 第9-13页 |
0.2.1 有关目的语环境与非目的语环境下汉语获得比较的研究 | 第9-10页 |
0.2.2 有关非目的语环境下二语习得的问题与对策 | 第10-12页 |
0.2.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 | 第12-13页 |
0.3 本文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0.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0.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0.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国际汉语文化教学概述 | 第15-20页 |
1.1 语言与文化 | 第15-18页 |
1.1.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 第15-17页 |
1.1.2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 第17-18页 |
1.2 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的界定 | 第18-20页 |
1.2.1 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的内涵 | 第18-19页 |
1.2.2 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的定位 | 第19-20页 |
2. 非目的语环境与目的语环境国际汉语文化教学比较 | 第20-31页 |
2.1 汉语环境与中国文化获得的关系 | 第20-21页 |
2.1.1 汉语环境下能直接自身地获得中国文化 | 第20-21页 |
2.1.2 汉语环境决定中国文化获得的方式与效果 | 第21页 |
2.2 非目的语环境与目的语环境文化获得方式比较 | 第21-26页 |
2.2.1 非目的语环境文化获得方式 | 第22-24页 |
2.2.2 目的语环境文化获得方式 | 第24-26页 |
2.3 非目的语环境与目的语环境教学资源比较 | 第26-31页 |
2.3.1 非目的语环境文化教学资源 | 第26-28页 |
2.3.2 目的语环境文化教学资源 | 第28-31页 |
3. 非目的语环境(塔那那利佛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31-44页 |
3.1 非目的语环境(塔那那利佛孔子学院)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1.1 学习文化资源有限 | 第31页 |
3.1.2 学习文化课程时间有限 | 第31-32页 |
3.1.3 文化背景输入不足 | 第32页 |
3.2 非目的语环境(塔那那利佛孔子学院)文化教学策略 | 第32-44页 |
3.2.1 对教师的主观策略 | 第33-34页 |
3.2.2 创设目的语环境的客观策略 | 第34-39页 |
3.2.3 文化教学案例示范:“当中国文化遇到圣诞节活动”教案 | 第39-44页 |
4.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