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1.1 鲜切马铃薯市场前景及加工中主要问题 | 第9页 |
1.2 鲜切马铃薯褐变抑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 选择适于鲜切的品种并控制机械伤 | 第9-10页 |
1.2.2 抑制褐变的物理及化学技术 | 第10-11页 |
1.3 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关于鲜切果蔬褐变机理三种假说 | 第11-12页 |
1.3.2 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研究中的问题 | 第12-13页 |
1.4 RNA-Seq的发展及应用 | 第13-14页 |
1.5 蛋白酶及蛋白酶抑制剂与植物胁迫的关系 | 第14页 |
1.6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1.6.1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6.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5-28页 |
2.1 马铃薯愈伤处理对褐变影响的研究 | 第15-19页 |
2.1.1 马铃薯愈伤处理的材料选择及方法 | 第15-16页 |
2.1.2 鲜切马铃薯综合感官评定 | 第16页 |
2.1.3 鲜切马铃薯切片表面颜色测定 | 第16页 |
2.1.4 鲜切马铃薯切片呼吸速率测定 | 第16-17页 |
2.1.5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17页 |
2.1.6 马铃薯PA 酶活性测定 | 第17-18页 |
2.1.7 马铃薯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18页 |
2.1.8 HPLC方法测定马铃薯中单一酚含量 | 第18-19页 |
2.2 马铃薯RNA-Seq测序及分析方法 | 第19-28页 |
2.2.1 马铃薯总RNA提取 | 第19-21页 |
2.2.2 RNA质量及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2.2.3 RNA-Seq测序过程 | 第22-23页 |
2.2.4 qRT-PCR操作过程 | 第23-25页 |
2.2.5 PIs类似物实验 | 第25-26页 |
2.2.6 马铃薯回温处理对褐变的影响 | 第26-28页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52页 |
3.1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的影响 | 第28-35页 |
3.1.1 鲜切马铃薯感官、表面色差及呼吸速率的测定结果 | 第28-31页 |
3.1.2 愈伤及鲜切后货架期间总酚含量与PPO、PAL酶活性的变化 | 第31-33页 |
3.1.3 愈伤及鲜切后货架期间单一酚含量的变化 | 第33-35页 |
3.2 RNA-Seq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35-52页 |
3.2.1 马铃薯块茎总RNA提取及质量含量检测 | 第35-38页 |
3.2.2 RNA-Seq测序质量的控制 | 第38-40页 |
3.2.3 RNA-Seq组间表达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40-42页 |
3.2.4 马铃薯褐变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42-48页 |
3.2.5 PIs基因与鲜切马铃薯褐变关系的验证 | 第48-52页 |
4 讨论 | 第52-57页 |
4.1 酚类物质的含量及PPO、PAL的活性与马铃薯褐变的关系 | 第52-54页 |
4.2 PIs基因与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关系 | 第54页 |
4.3 PIs基因的表达量与马铃薯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的关系 | 第54-55页 |
4.4 PIs基因与细胞死亡及细胞正常膜结构的关系 | 第55-56页 |
4.5 PIs基因影响马铃薯褐变的机理的推论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