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基于生物分子—金纳米簇的荧光光谱法在食品Fe3+和Al3+含量检测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6页
        1.1.1 重金属污染食品的研究现状第12页
        1.1.2 食品中重金属的来源第12-13页
        1.1.3 重金属危害第13-14页
        1.1.4 铁和铝污染的食品的危害第14-16页
    1.2 重金属检测方法第16-21页
        1.2.1 快速检测技术第16-17页
            1.2.1.1 试纸法第16页
            1.2.1.2 试剂比色检测法第16-17页
            1.2.1.3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LISA)第17页
            1.2.1.4 电极检测法第17页
        1.2.2 定量检测技术第17-21页
            1.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7-18页
            1.2.2.2 原子光谱法第18-19页
            1.2.2.3 X射线荧光光谱法第19页
            1.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及其联用方法第19-20页
            1.2.2.5 电化学分析法第20-21页
    1.3 金纳米簇第21-29页
        1.3.1 金纳米簇的光学性质第21-22页
            1.3.1.1 紫外吸收性质第21页
            1.3.1.2 荧光性质第21-22页
            1.3.1.3 电化学发光性质第22页
            1.3.1.4 催化性质第22页
            1.3.1.5 生物相容的性质第22页
        1.3.2 金纳米簇的制备第22-26页
            1.3.2.1 稳定剂(模板分子及配体)的选择第23-25页
            1.3.2.2 金纳米簇的合成方法第25-26页
                1.3.2.2.1 化学法第25页
                1.3.2.2.2 物理法第25-26页
                1.3.2.2.3 物理化学综合合成方法第26页
        1.3.3 金纳米簇应用第26-29页
            1.3.3.1 重金属的检测第26-28页
            1.3.3.2 生物小分子的检测-葡萄糖和过氧化氢第28页
            1.3.3.3 蛋白质的检测第28页
            1.3.3.4 生物成像-靶向肿瘤细胞成像第28-29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9-30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2.1 化学试剂和材料第30页
    2.2 仪器第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3页
        2.3.1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L-His-Au NCs)第30-32页
            2.3.1.1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的合成第30-31页
            2.3.1.2 豆芽的培养第31页
            2.3.1.3 金纳米簇检测Fe~(3+)的灵敏性考查第31页
            2.3.1.4 金纳米簇检测Fe~(3+)的选择性考查第31页
            2.3.1.5 豆芽不同组织部位铁离子含量的检测第31-32页
        2.3.2 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GSH-AuNCs)第32-33页
            2.3.2.1 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的合成第32页
            2.3.2.2 金纳米簇检测Al~(3+)的灵敏性考查第32页
            2.3.2.3 金纳米簇检测Al~(3+)的选择性考查第32页
            2.3.2.4 检测茶叶中的铝离子含量第32-33页
3.结果与分析第33-57页
    3.1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第33-44页
        3.1.1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的光学性质第33-38页
            3.1.1.1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的形态和外观第33-34页
            3.1.1.2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的紫外吸收光谱第34页
            3.1.1.3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的荧光光谱图第34-36页
            3.1.1.4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的TEM表征第36-38页
        3.1.2 金纳米簇合成条件的优化第38-41页
            3.1.2.1 合成时间对金纳米簇合成的影响第38页
            3.1.2.2 pH对金纳米簇合成的影响第38-39页
            3.1.2.3 组氨酸和金离子的相对浓度比对金纳米簇合成的影响第39-41页
        3.1.3 利用金纳米簇测定Fe~(3+)第41-43页
        3.1.4 利用金纳米簇检测豆芽中Fe~(3+)的含量第43-44页
    3.2 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第44-57页
        3.2.1 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的光学性质第44-49页
            3.2.1.1 金纳米簇的外观及紫外吸收光谱第45-46页
            3.2.1.2 金纳米簇的荧光光谱第46-48页
            3.2.1.3 金纳米簇的TEM表征第48-49页
        3.2.2 金纳米簇合成条件的优化第49-52页
            3.2.2.1 合成时间对金纳米簇合成的影响第49-50页
            3.2.2.2 温度对金纳米簇合成的影响第50-51页
            3.2.2.3 GSH-Au之间的比例关系对金纳米簇合成的影响第51-52页
        3.2.3 利用金纳米簇测定Al~(3+)第52-55页
        3.2.4 利用金纳米簇检测茶叶中Al~(3+)的含量第55-57页
4 讨论第57-62页
    4.1 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的检测机理第57-59页
    4.2 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检测机理第59-60页
    4.3 氨基酸和金纳米簇之间的配位作用第60-62页
5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致谢第74-7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棠幼苗对干旱复水和NaCl胁迫的反应及其抗性评价
下一篇: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