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9-10页 |
一、研究的对象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对外汉语阅读理解语体教学的一般性问题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一、语体的定义及成因 | 第12页 |
二、语体的分类 | 第12-14页 |
三、语体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四、现代汉语书面语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相关的语言习得理论 | 第15-18页 |
一、语体能力 | 第15-16页 |
二、语言习得中语体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 第16-17页 |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体习得的情况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相关的阅读理解教学理论 | 第18-19页 |
一、阅读理解 | 第18-19页 |
二、阅读的障碍 | 第19页 |
第四节 语体与对外汉语阅读理解教学 | 第19-23页 |
一、语体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19-20页 |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体能力培养的现状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阅读理解语体教学的现状 | 第23-45页 |
第一节 中级阅读理解教学的重要作用 | 第23页 |
第二节 有关教学大纲中阅读理解的语体能力要求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现行中级阶段阅读理解教材语料的语体属性 | 第25-43页 |
一、选定教材 | 第25-26页 |
二、教材介绍 | 第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四、具体操作步骤 | 第29页 |
五、语言结构切分的原则 | 第29-30页 |
六、具体操作时的参照依据 | 第30-31页 |
七、词汇、短语层面两本教材的统计结果 | 第31-43页 |
第四节 阅读理解教材注解和习题编写中的语体情况 | 第43-45页 |
一、教材中的练习 | 第43-44页 |
二、教材中的生词注释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 | 第45-49页 |
第一节 阐释基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 | 第45页 |
第二节 《关于对外汉语教师语体教学意识的调查问卷》 | 第45-47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45页 |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师语体教学意识的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 | 第45页 |
三、调查结果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关于留学生语体意识的调查问卷》 | 第47-49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47页 |
二、《关于留学生语体意识的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 | 第47页 |
三、调查结果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基于书面语的对外汉语阅读理解教学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 第49-56页 |
第一节 对课程设置的启示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对教学大纲编写的启示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启示 | 第51-52页 |
一、增强语体意识 | 第51页 |
二、加强汉语本体语体知识的学习 | 第51-52页 |
三、努力培养留学生的语体能力 | 第52页 |
四、善于分析和利用教材 | 第52页 |
第四节 对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启示 | 第52-53页 |
一、培养留学生的语体意识 | 第52-53页 |
二、加强汉语语体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 第53页 |
三、做好母语与汉语及汉语内部的对比 | 第53页 |
第五节 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53-56页 |
一、改进中级阅读理解教材 | 第54页 |
二、改进教材中的生词注释 | 第54-55页 |
三、基于语体的练习设计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附录 1 关于语体教学的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附录 2 关于留学生语体意识的调查问卷 | 第60-61页 |
附录 3 | 第61-62页 |
附录 4 | 第62-63页 |
附录 5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