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缘由 | 第8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 | 第8-11页 |
·汉语时间观念与“前”“后”认知研究 | 第11-12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词汇化研究 | 第12-13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选题价值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从前”“以前”“之前”的共时比较 | 第16-39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句法研究 | 第16-27页 |
·“从前”的句法功能 | 第16-17页 |
·“以前”的句法功能 | 第17-24页 |
·“之前”的句法功能 | 第24-26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词类归属 | 第26-27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句法差别 | 第27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语义研究 | 第27-33页 |
·语义的“模糊性” | 第28-29页 |
·“从前”和“以前1”的语义比较 | 第29-30页 |
·“X 以前2/之前”的整体语义 | 第30-33页 |
·“X 以前2”“X 之前”的语义比较 | 第33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语用研究 | 第33-36页 |
·“从前”“以前1”的语篇衔接功能 | 第34-35页 |
·“X+以前2/之前”的语篇衔接功能 | 第35-36页 |
·“前/后”的认知机制 | 第36-39页 |
·隐喻的分类 | 第36-37页 |
·“从前”“以前”“之前”的认知机制 | 第37-39页 |
第二章 “从前”“以前”“之前”的词汇化过程和动因解释 | 第39-54页 |
·“前”的语义演变 | 第39-43页 |
·“前”的语义演变过程 | 第39-41页 |
·“前”语义演变的机制和动因 | 第41-43页 |
·“从前”的词汇化 | 第43-45页 |
·“从”的语义演变 | 第43-44页 |
·“从前”的词汇化过程 | 第44-45页 |
·“从前”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 | 第45页 |
·“以前”的词汇化过程 | 第45-49页 |
·“以”的语义演变 | 第45-47页 |
·“以前”的词汇化过程 | 第47-49页 |
·“以前”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 | 第49页 |
·“之前”的词汇化 | 第49-52页 |
·“之”的语义演变 | 第49-51页 |
·“之前”的词汇化过程 | 第51-52页 |
·“之前”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 | 第52页 |
·“从前”“以前”“之前”词汇化过程的比较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以前”“从前”“之前” | 第54-58页 |
·“以前”“从前”“之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 | 第54-56页 |
·偏误的类型 | 第54-55页 |
·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55-56页 |
·教学建议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