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和价值 | 第8页 |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8-11页 |
·研究范围 | 第8-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对比分析假说 | 第11页 |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1-12页 |
·中介语理论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汉语离合词本体研究 | 第13-16页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习得研究 | 第16-18页 |
·针对泰国学生的汉语离合词习得研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泰国学生汉语离合词习得状况测试调查 | 第20-26页 |
·测试调查的目的 | 第20页 |
·测试调查的方法 | 第20页 |
·测试调查的内容 | 第20-21页 |
·测试问卷的设计 | 第21-22页 |
·测试调查对象情况 | 第22页 |
·测试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测试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 第22-23页 |
·调查结果总体情况分析与说明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泰国学生汉语离合词习得偏误分析 | 第26-53页 |
·插入定语出现的偏误 | 第26-35页 |
·插入数词作定语:A + 数词 + B | 第27-29页 |
·插入代词性成分作定语:A + 代词(的)+ B | 第29-30页 |
·插入名词性成分作定语:A + 名词(的)+ B | 第30-31页 |
·插入数量短语作定语:A + 数量短语 + B | 第31-32页 |
·插入量词作定语:A + 量词 + B | 第32-34页 |
·插入形容词性成分作定语:A + 形容词(的)+ B | 第34-35页 |
·插入补语出现的偏误 | 第35-41页 |
·插入结果补语: A + 结果补语 + B | 第36-37页 |
·插入程度补语:A + 程度补语 + B | 第37-38页 |
·插入可能补语:A + 可能补语 + B | 第38-39页 |
·插入趋向补语:A + 趋向补语 + B | 第39-41页 |
·插入助词出现的偏误 | 第41-48页 |
·插入动态助词“着”:A + 着(+其他成分) + B | 第42-43页 |
·插入动态助词“过”:A + 过(+其他成分) + B | 第43-45页 |
·插入动态助词“了”:A + 了(+其他成分) + B | 第45-47页 |
·插入结构助词“的”:A + 的 + B | 第47-48页 |
·离合词重叠前一成分出现的偏误 | 第48-49页 |
·离合词后一成分前置出现的偏误 | 第49-50页 |
·偏误形式总体情况 | 第50-52页 |
·单一的偏误形式 | 第50-51页 |
·复杂的偏误形式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影响泰国学生汉语离合词习得的因素 | 第53-67页 |
·母语负迁移 | 第53-55页 |
·离合词插入定语 | 第54页 |
·离合词插入补语 | 第54-55页 |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55-57页 |
·离合词语法规则掌握不足 | 第55-56页 |
·插入成分语法规则掌握不足 | 第56-57页 |
·离析形式语法规则掌握不足 | 第57页 |
·教学指导不足 | 第57-66页 |
·教材编写 | 第58-62页 |
·词典标注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基本结论 | 第67-68页 |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