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0页 |
1 多糖-蛋白体系相行为 | 第15-22页 |
1.1 多糖/蛋白混合溶液相行为 | 第15-16页 |
1.2 影响相行为的因素 | 第16-18页 |
1.2.1 内部因素 | 第16-17页 |
1.2.2 外部因素 | 第17-18页 |
1.3 多糖/蛋白相转变热动力学 | 第18-20页 |
1.4 基于多糖/蛋白相转变的食品微结构 | 第20-22页 |
2 环境诱导多糖/蛋白自组装体及其应用 | 第22-25页 |
2.1 多糖/蛋白自组装体 | 第22-24页 |
2.2 自组装体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3 多糖/蛋白体系的功能性质 | 第25-27页 |
3.1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 | 第25-26页 |
3.2 流变及凝胶性质 | 第26-27页 |
3.3 界面及乳化行为 | 第27页 |
4 基于溶菌酶相互作用研究 | 第27-28页 |
4.1 模型蛋白 | 第27-28页 |
4.2 溶菌酶与多糖的相互作用 | 第28页 |
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8-30页 |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5.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环境调控黄原胶/溶菌酶微相行为转变 | 第30-55页 |
1 引言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 样品溶液制备 | 第32页 |
2.3 溶液透光率测定 | 第32页 |
2.4 动态粘弹性分析 | 第32页 |
2.5 XG/Ly复合溶液 ζ-电位的测量 | 第32-33页 |
2.6 XG对Ly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页 |
2.7 XG/Ly相变微观形貌观察 | 第33页 |
2.8 XG/Ly复合溶液热诱导相转变 | 第33页 |
2.9 制备XG/Ly NPs | 第33-34页 |
2.10 XG/Ly NPs的表征 | 第34-35页 |
2.10.1 ζ-电位、粒径分布测定 | 第34页 |
2.10.2 微观形貌观察 | 第34页 |
2.10.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4页 |
2.10.4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4页 |
2.10.5 疏水性分析 | 第34-35页 |
2.10.6 XG/Ly NP稳定性分析 | 第35页 |
2.11 热诱导中Ly高级结构的变化 | 第35页 |
2.12 热诱导过程中XG/Ly体系流变学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3.1 相转变行为 | 第36-37页 |
3.2 相转变过程流变学分析 | 第37-39页 |
3.3 相转变 ζ-电位分析 | 第39-40页 |
3.4 XG对Ly热特性的影响 | 第40页 |
3.5 相转变过程微结构的变化 | 第40-42页 |
3.6 XG/Ly相转变过程 | 第42页 |
3.7 加热后相行为 | 第42-43页 |
3.8 纳米凝胶的制备 | 第43-45页 |
3.10 纳米凝胶的表征 | 第45-49页 |
3.10.1 微观形貌观察 | 第45-46页 |
3.10.2 表面能谱分析 | 第46-47页 |
3.10.3 FT-IR分析 | 第47页 |
3.10.4 疏水性分析 | 第47-48页 |
3.10.5 作用力分析 | 第48-49页 |
3.11 Ly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49-51页 |
3.12 XG/Ly NPs形成中流变学分析 | 第51-53页 |
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探讨XG/Ly NPs界面性质及其稳定乳液行为 | 第55-70页 |
1 引言 | 第5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55-5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2.2 制备XG/Ly NPs | 第56页 |
2.3 XG/Ly NPs表征 | 第56页 |
2.4 XG/Ly NPs稳定性 | 第56-57页 |
2.5 XG/Ly NPs界面性质 | 第57页 |
2.6 Pickering乳液制备 | 第57页 |
2.7 Pickering乳液表征 | 第57-58页 |
2.7.1 乳液光学形貌观察 | 第57-58页 |
2.7.2 TEM观察乳液形貌 | 第58页 |
2.8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 | 第58页 |
2.9 吸附结晶紫行为 | 第5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3.0 XG/Ly NPs制备 | 第58页 |
3.1 XG/Ly NPs界面性质研究 | 第58-60页 |
3.2 XG/Ly NPs的稳定性 | 第60-61页 |
3.3 Pickering乳液的光学显微照片 | 第61-62页 |
3.4 Pickering乳液的TEM形貌 | 第62-63页 |
3.5 Pickering乳液的荧光照片 | 第63-64页 |
3.6 Pickering乳液的pH稳定性 | 第64-65页 |
3.7 Pickering乳液吸附结晶紫的行为 | 第65-68页 |
3.8 XG/Ly NPs可能的界面行为 | 第68-69页 |
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响应性纳米凝胶自组装超结构的可控调节 | 第70-83页 |
1 引言 | 第70-7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7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2.2 样品溶液制备 | 第71页 |
2.3 透光率的测定 | 第71-72页 |
2.4 粒径分布和 ζ-电位测定 | 第72页 |
2.5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72页 |
2.6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2页 |
3.1 不同pH XG/Ly体系的透明度 | 第72-73页 |
3.2 不同pH XG/Ly NPs的粒径分布 | 第73-74页 |
3.3 XG/Ly体系的可逆性 | 第74-75页 |
3.4 可逆性对XG/Ly NPs粒径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 不同循环下XG/Ly NPs TEM分析 | 第76-77页 |
3.6 不同pH条件Ly/XG NPs的分散性 | 第77页 |
3.7 不同pH条件Ly/XG NPs的 ζ-电位 | 第77-78页 |
3.8 pH诱导XG/Ly NPs自组装行为 | 第78-79页 |
3.9 pH诱导XG/Ly体系微相行为转变 | 第79-80页 |
3.10 热处理pH对XG/Ly体系相转变的影响 | 第80-81页 |
3.11 FT-IR分析 | 第81-82页 |
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κ-卡拉胶/溶菌酶复合物增溶、保护姜黄素及聚集行为 | 第83-104页 |
1 引言 | 第83-8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4-8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8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84-85页 |
2.2 κ-卡拉胶/溶菌酶复合物的制备 | 第85页 |
2.3 溶液透光率测定 | 第85页 |
2.4 光谱分析 κ-卡拉胶对溶菌酶结构的影响 | 第85页 |
2.5 复合化对Ly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2.6 可溶性复合物的表征 | 第86页 |
2.6.1 ζ-电位、粒径分布测定 | 第86页 |
2.6.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86页 |
2.6.3 微观形貌观察 | 第86页 |
2.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86页 |
2.7 可溶性复合物对姜黄素的包载 | 第86-87页 |
2.8 可溶性复合物对姜黄素的保护 | 第87页 |
2.9 姜黄素清除自由基实验 | 第87-88页 |
2.10 质量比对复合物自聚集行为的影响 | 第8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3页 |
3.1 CRG与Ly的相互作用 | 第88-90页 |
3.2 FT-IR分析 | 第90页 |
3.3 CRG/Ly可溶性复合物微观形貌 | 第90-91页 |
3.4 CRG/Ly可溶性复合物表面能谱分析 | 第91-92页 |
3.5 可溶性复合物对姜黄素的包载 | 第92-93页 |
3.6 可溶性复合物对姜黄素的保护 | 第93-94页 |
3.7 清除自由基实验 | 第94-95页 |
3.8 CRG/Ly质量比对复合物自聚集的影响 | 第95-97页 |
3.9 复合行为对蛋白热特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3.10 自聚集行为微观形貌 | 第98-100页 |
3.11 pH对复合物聚集行为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12 CRG/Ly复合物盐离子耐受性 | 第101-102页 |
3.13 热诱导复合物聚集行为 | 第102-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多糖对溶菌酶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104-117页 |
1 引言 | 第10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104-10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05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105页 |
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 第105-106页 |
2.4 多糖/Ly远紫外圆二光谱 | 第106页 |
2.5 多糖对Ly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6页 |
2.6 热诱导多糖/Ly体系相转变 | 第106-107页 |
2.7 多糖对Ly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7页 |
2.7.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07页 |
2.7.2 内源荧光特性 | 第10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5页 |
3.1 多糖对Ly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3.2 多糖对Ly远紫外圆二色谱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3.3 多糖对Ly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4 热诱导多糖/Ly体系相行为的变化 | 第112-113页 |
3.5 热处理对多糖/Ly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3.6 热处理对多糖/Ly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1 结论 | 第117-118页 |
2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附录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