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体演文化教学法发展概况 | 第9页 |
1.1.2 国内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3.1 课程设置问题 | 第12页 |
1.3.2 教师和学习者较高的配合度 | 第12页 |
1.3.3 国别化要求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实践法 | 第12-13页 |
1.4.2 对比分析法 | 第13页 |
1.4.3 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2. 体演文化教学法理论综述 | 第14-23页 |
2.1. 体演文化教学法简介 | 第14页 |
2.2.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核心 | 第14-18页 |
2.2.1 语言和文化的同构关系 | 第14-16页 |
2.2.2 “体演”是保持语言和文化同构性的唯一途径 | 第16页 |
2.2.3 教学要求和目标 | 第16-18页 |
2.3 体演文化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 第18-20页 |
2.4 体演文化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的对比 | 第20-23页 |
2.4.1 任务型教学法简介 | 第20页 |
2.4.2 任务型教学法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相同点 | 第20-21页 |
2.4.3 任务型教学法与体演文化教学不同点 | 第21-23页 |
3. 《体演青岛》与国内口语教材对比 | 第23-41页 |
3.1 《体演青岛》简介 | 第23-24页 |
3.1.1 短期性 | 第23页 |
3.1.2 综合性 | 第23-24页 |
3.1.3 国别性 | 第24页 |
3.1.4 地域性 | 第24页 |
3.2 《体演青岛》编写特点 | 第24-31页 |
3.2.1 教学材料保留故事(交际事件)的完整性 | 第24-27页 |
3.2.2 教材的顺序性和系统性以学习者的交际需要为依据 | 第27-28页 |
3.2.3 关注文化差异 | 第28-31页 |
3.3 《体演青岛》与国内口语类教材对比 | 第31-33页 |
3.3.1 国内口语类教材使用情况简介 | 第31-32页 |
3.3.2 传统教材编写使用中的问题 | 第32-33页 |
3.4 《体演青岛》与《沟通——任务型中级汉指导语口语》对比 | 第33-41页 |
3.4.1 《沟通——任务型中级汉指导语口语》简介 | 第33-34页 |
3.4.2 教材共同点分析 | 第34页 |
3.4.3 教材不同点分析 | 第34-41页 |
4. 关于编写体演文化教学法口语教材的若干构想 | 第41-51页 |
4.1 体演教学法口语教材编写的可行性 | 第41-42页 |
4.1.1 目的语环境的优势 | 第41页 |
4.1.2 科学教育技术带来的便利 | 第41页 |
4.1.3 对于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要求 | 第41-42页 |
4.2 教材编写的原则 | 第42-45页 |
4.2.1 语言和文化同构 | 第42-43页 |
4.2.2 对文化差异的关注应该是“行为文化”层面 | 第43-44页 |
4.2.3 立足于情景 | 第44-45页 |
4.3 教材各环节设置 | 第45-51页 |
4.3.1 课文设置 | 第45-46页 |
4.3.2 语言点和生词设置 | 第46-47页 |
4.3.3 练习 | 第47-48页 |
4.3.4 作业和评测 | 第48-50页 |
4.3.5. 背景知识 | 第50-51页 |
5. 结语 | 第51-5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