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引言第8-10页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理论意义第9页
        1.2.3 实践意义第9-1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2.1 无聊感研究第10-14页
        2.1.1 无聊感的定义第10-11页
        2.1.2 无聊感表现第11-12页
        2.1.3 无聊感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2.1.4 无聊感的干预研究第13-14页
    2.2 自我同一性研究第14-19页
        2.2.1 自我同一性定义第14-16页
        2.2.2 自我同一性相关研究第16-19页
            2.2.2.1 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2.2.2.2 同一性风格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2.3 应对方式的研究第19-21页
        2.3.1 应对方式的定义第19-20页
        2.3.2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2.4 无聊感、自我同一性、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第21-24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4-26页
    3.1 研究假设第24页
    3.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3.3 研究程序与步骤第25页
    3.4 数据分析第25-26页
第4章 实证研究一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第26-41页
    4.1 研究目的第26页
    4.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4.2.1 研究假设第26页
        4.2.2 研究工具第26-27页
        4.2.3 研究对象第27页
    4.3 研究结果第27-37页
        4.3.1 高中生无聊感现状第27-29页
            4.3.1.1 高中生无聊感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28页
            4.3.1.2 高中生无聊感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第28-29页
            4.3.1.3 结论第29页
        4.3.2 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第29-33页
            4.3.2.1 高中生无聊感在四种自我同一性上的差异比较第29-30页
            4.3.2.2 高中生无聊感在六种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比较第30页
            4.3.2.3 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第30-32页
            4.3.2.4 结论第32-33页
        4.3.3 以自我同一性为中介的结构模型检验第33-37页
            4.3.3.1 自我同一性在无聊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结构模型检验第34-37页
            4.3.3.2 结论第37页
    4.4 讨论第37-41页
        4.4.1 高中生无聊感现状分析第37-38页
            4.4.1.1 高中生无聊感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讨论第37-38页
            4.4.1.2 高中生无聊感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第38页
        4.4.2 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第38-40页
            4.4.2.1 高中生无聊感在四种自我同一性上的差异比较第38页
            4.4.2.2 高中生无聊感在六种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比较第38-39页
            4.4.2.3 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第39-40页
        4.4.3 以自我同一性为中介的结构模型检验第40-41页
第5章 实证研究二高中生无聊感的干预研究第41-47页
    5.1 研究目的第41页
    5.2 研究方法第41-42页
        5.2.1 研究假设第41页
        5.2.2 研究工具第41页
        5.2.3 研究对象第41页
        5.2.4 研究过程第41-42页
    5.3 干预方案设计第42-44页
    5.4 研究结果第44-46页
        5.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比较第44-45页
            5.4.1.1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的无聊感差异比较第44页
            5.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无聊感差异比较第44-45页
        5.4.2 实验组成员对干预效果的主观评价第45-46页
    5.5 分析与讨论第46页
    5.6 研究结论第46-47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47-49页
    6.1 研究结论第47-48页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48-49页
        6.2.1 创新之处第48页
        6.2.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附录一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第54-55页
附录二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第55-58页
附录三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第58-59页
附录四 M得分表第59-61页
附录五 周日程计划安排表第61-62页
致谢第62-65页
附件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HP模型的BTE公司产品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六西格玛管理在T公司非标电梯质量改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