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汉字习得偏误"的界定 | 第11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针对中国人的错别字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针对外国学习者汉字偏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小结 | 第16页 |
·有待探讨的问题 | 第16页 |
·研究的对象与材料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越南谅山专科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的类型 | 第18-51页 |
·一年级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类型 | 第18-27页 |
·笔画偏误 | 第18-22页 |
·部件偏误 | 第22-26页 |
·整字偏误 | 第26-27页 |
·二年级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类型 | 第27-43页 |
·笔画偏误 | 第27-32页 |
·部件偏误 | 第32-38页 |
·整字偏误 | 第38-43页 |
·三年级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类型 | 第43-51页 |
·笔画偏误 | 第43-45页 |
·部件偏误 | 第45-47页 |
·整字偏误 | 第47-51页 |
第三章 各年级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的对比与分析 | 第51-63页 |
·笔画偏误的对比与分析 | 第52-55页 |
·笔形 | 第53页 |
·笔画增减 | 第53-54页 |
·笔画组合关系 | 第54-55页 |
·部件偏误的对比与分析 | 第55-59页 |
·部件增减 | 第55-56页 |
·部件写错 | 第56-57页 |
·部件错位 | 第57-58页 |
·部件之间的距离失常 | 第58-59页 |
·整字偏误的对比与分析 | 第59-63页 |
·字形相近 | 第59-60页 |
·字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相近 | 第60-61页 |
·形音相近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63-78页 |
·针对一年级阶段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63-69页 |
·笔形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64-65页 |
·笔画增减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65-68页 |
·笔画组合关系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68-69页 |
·部件之间的距离失常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69页 |
·针对二年级阶段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69-75页 |
·部件增减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72-73页 |
·部件写错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73-74页 |
·部件错位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74-75页 |
·针对三年级阶段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75-78页 |
·字形相近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75-76页 |
·字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相近偏误的教学对策 | 第76-77页 |
·形音相近偏误的交学对策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90页 |
附录1 | 第82-84页 |
附录2 | 第84-87页 |
附录3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