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6页 |
·养殖大黄鱼简介 | 第15-16页 |
·水产品保鲜技术概述 | 第16页 |
·芽孢乳酸菌介绍 | 第16-18页 |
·微生物源防腐剂介绍 | 第18-20页 |
·乳酸链球菌素 | 第18-19页 |
·纳他霉素 | 第19页 |
·ε-聚赖氨酸 | 第19-20页 |
·贮藏过程中鱼类组织蛋白理化性质变化 | 第20-22页 |
·鱼肉死后腐败过程 | 第20-21页 |
·贮藏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 第21页 |
·贮藏过程中肌肉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21-22页 |
·PCR-DGGE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PCR-DGGE技术 | 第23-24页 |
·PCR-DGGE技术优缺点 | 第24页 |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益生菌芽孢乳酸菌理化特性及胞外产物抑菌活性研究 | 第26-3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材料 | 第2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菌种活化及培养 | 第27页 |
·芽孢乳酸菌菌落形态观察 | 第27页 |
·不同初始条件对指示菌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27-28页 |
·不同处理条件对指示菌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28页 |
·抑菌效果的测定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芽孢乳酸菌菌落形态、培养特征以及菌体形态学观察 | 第28-29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29-30页 |
·不同初始pH值和温度对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30-31页 |
·不同温度及pH处理条件对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31-32页 |
·不同蛋白酶处理条件对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芽孢乳酸菌对养殖大黄鱼保鲜效果的研究 | 第34-48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试验仪器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样品处理 | 第35页 |
·指标测定 | 第35-37页 |
·pH值测定 | 第35页 |
·TVB-N(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 第35-36页 |
·K值的测定 | 第36页 |
·脂肪氧化的测定(TBA值)测定 | 第36页 |
·微生物检测 | 第36-37页 |
·感官评价 | 第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养殖大黄鱼在保鲜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37-38页 |
·养殖大黄鱼在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变化 | 第38-40页 |
·养殖大黄鱼在保鲜过程中K值的变化 | 第40-41页 |
·养殖大黄鱼在保鲜过程中TBA值的变化 | 第41-42页 |
·养殖大黄鱼在保鲜过程菌落总数的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浓度芽孢乳酸菌对特定腐败菌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不同浓度芽孢乳酸菌对养殖大黄鱼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芽孢乳酸菌影响贮藏过程中养殖大黄鱼体表菌相的研究 | 第48-64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8-50页 |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主要工作液配方 | 第49-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4页 |
·样品处理 | 第50页 |
·养殖大黄鱼表面微生物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0页 |
·PCR扩增 | 第50-51页 |
·普通PCR引物 | 第50-51页 |
·普通PCR反应条件 | 第51页 |
·PCR-DGGE电泳 | 第51-53页 |
·玻璃三明治的制备 | 第51-52页 |
·制胶 | 第52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52-53页 |
·染色 | 第53页 |
·DGGE清晰条带的割胶、回收DNA | 第53页 |
·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养殖大黄鱼样品细菌总DNA的PCR扩增结果 | 第54页 |
·DGGE图谱分析 | 第54-56页 |
·样品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6-58页 |
·UPGMA聚类分析 | 第58-5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测序结果信息学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芽孢乳酸菌影响养殖大黄鱼贮藏品质变化的机制探究 | 第64-80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试验材料 | 第64-65页 |
·试验仪器 | 第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69页 |
·样品处理 | 第65页 |
·物理指标 | 第65页 |
·色差测定 | 第65页 |
·质构测定 | 第65页 |
·鱼肉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及定量 | 第65-67页 |
·Ca~(2+)-ATPase活性测定 | 第67页 |
·巯基含量测定 | 第67-68页 |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测定 | 第68页 |
·肌肉组织微观结构观察 | 第68页 |
·SDS-PAGE电泳 | 第68页 |
·数据处理 | 第68-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物理变化 | 第69-71页 |
·色差的测定 | 第69页 |
·质构的变化 | 第69-71页 |
·肌原纤维蛋白盐溶性变化 | 第71-72页 |
·Ca~(2+)-ATPase活性的变化 | 第72-73页 |
·巯基含量的变化 | 第73-74页 |
·鱼肉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 第74-76页 |
·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76-78页 |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总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0-82页 |
·总结论 | 第80-81页 |
·创新点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附录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