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情绪觉察的特点及优化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43页 |
1 情绪智力的研究 | 第17-32页 |
·情绪智力的概念研究 | 第17-25页 |
·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 | 第25-28页 |
·情绪智力的相关因素 | 第28-32页 |
2 情绪智力的基础:情绪觉察的研究 | 第32-43页 |
·情绪觉察的概念研究 | 第34-36页 |
·情绪觉察的测量工具 | 第36-37页 |
·情绪觉察的神经基础 | 第37-39页 |
·情绪觉察的相关因素 | 第39-41页 |
·情绪觉察的干预研究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43-54页 |
1 问题提出 | 第43-46页 |
2 研究构想 | 第46-52页 |
·研究目标 | 第46页 |
·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研究假设 | 第47-50页 |
·研究框架 | 第50-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3 研究的意义 | 第52-54页 |
·理论意义 | 第52页 |
·实践意义 | 第52-53页 |
·预期创新 | 第53-54页 |
第三部分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特点 | 第54-86页 |
研究1 情绪觉察水平问卷在职前教师中的修订 | 第55-66页 |
1 引言 | 第55-57页 |
2 方法 | 第57-59页 |
·研究对象 | 第57页 |
·研究工具 | 第57-58页 |
·计分程序 | 第58-59页 |
·研究程序 | 第59页 |
3 结果 | 第59-63页 |
·情绪觉察水平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59-60页 |
·情绪觉察水平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60-63页 |
4 讨论 | 第63-64页 |
5 结论 | 第64-66页 |
研究2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特点 | 第66-86页 |
1 引言 | 第66页 |
2 方法 | 第66-67页 |
·研究对象 | 第66页 |
·研究工具 | 第66-67页 |
·研究程序 | 第67页 |
3 结果 | 第67-80页 |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总体特点 | 第67-78页 |
·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差异 | 第78-80页 |
4 讨论 | 第80-84页 |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总体特点 | 第80-81页 |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差异特点 | 第81-83页 |
·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差异 | 第83-84页 |
5 结论 | 第84-86页 |
第四部分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过程的特点 | 第86-131页 |
研究1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过程的脑电特点 | 第86-111页 |
1 引言 | 第86-89页 |
2 方法 | 第89-91页 |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实验材料 | 第89-90页 |
·实验程序 | 第90页 |
·ERP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90-91页 |
3 结果 | 第91-105页 |
·行为数据分析 | 第91-94页 |
·ERP 数据分析 | 第94-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10页 |
·关于情绪面孔觉察过程的三阶段假设 | 第105-108页 |
·不同情绪觉察能力职前教师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差异 | 第108-110页 |
5 结论 | 第110-111页 |
研究2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过程的眼动特点 | 第111-131页 |
1 引言 | 第111-112页 |
2 方法 | 第112-1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12-113页 |
·实验材料 | 第113页 |
·实验程序 | 第113-114页 |
·眼动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114页 |
3 结果 | 第114-128页 |
·行为数据分析 | 第114-116页 |
·眼动数据分析 | 第116-128页 |
4 讨论 | 第128-130页 |
·行为结果 | 第128-129页 |
·眼动结果 | 第129-130页 |
5 结论 | 第130-131页 |
第五部分 整合视角下情绪觉察形成作用机制的探索 | 第131-136页 |
1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特点的启示 | 第131-132页 |
2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过程特点的启示 | 第132-134页 |
3 情绪觉察形成作用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134-136页 |
第六部分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优化研究 | 第136-155页 |
1 引言 | 第136-137页 |
2 方法 | 第137-141页 |
·研究对象 | 第137页 |
·测评工具 | 第137-138页 |
·优化方案 | 第138-140页 |
·研究程序 | 第140-141页 |
·效果评估 | 第141页 |
3 结果 | 第141-152页 |
·定量评估 | 第141-150页 |
·定性评估 | 第150-152页 |
4 讨论 | 第152-154页 |
·有效提升了职前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 | 第152-153页 |
·验证了情绪觉察形成作用模型的假设 | 第153-154页 |
5 结论 | 第154-155页 |
第七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155-166页 |
1 总讨论 | 第155-162页 |
·关于情绪觉察的研究 | 第155-159页 |
·关于职前教师情绪觉察的研究 | 第159-162页 |
2 总结论 | 第162-163页 |
3 主要贡献 | 第163-164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5页 |
附录 | 第185-192页 |
致谢 | 第192-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