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间量表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空间量问题概说 | 第16-41页 |
·理论建构 | 第18-31页 |
·空间量的定义和分类 | 第18-23页 |
·空间量的作用 | 第23-28页 |
·空间量在量范畴中的地位 | 第28-30页 |
·空间量的次类 | 第30-31页 |
·语言学理论、方法技术和语料来源 | 第31页 |
·汉语空间量范畴研究综述 | 第31-37页 |
·空间与认知(欧美、日本、国内研究) | 第31-32页 |
·量范畴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空间量研究综述 | 第34-37页 |
·空间量表达拾遗 | 第37-39页 |
·词类举例 | 第38-39页 |
·句式构式举例 | 第39页 |
·特殊表达举例 | 第39页 |
·内容安排和布局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空间形状量与名量词系统 | 第41-66页 |
·名量词的空间量属性 | 第41-44页 |
·名量词研究综述 | 第44-48页 |
·性质及来源 | 第44-46页 |
·重量轻形的研究传统 | 第46-47页 |
·名量词表空间量的统计 | 第47-48页 |
·量词与分类词 | 第48-50页 |
·“数-分类词”凸显空间形状量 | 第48-49页 |
·两个术语的厘清 | 第49-50页 |
·空间量形容词与“数量名”结构 | 第50-57页 |
·“数+形+量+名”中空间量的凸显 | 第50-54页 |
·“形+量”的词化 | 第54-57页 |
·形状量词的来源 | 第57-60页 |
·名源 | 第57-58页 |
·动源 | 第58-59页 |
·部分集合量词的来源 | 第59-60页 |
·“量词化”的实质就是“去空间量” | 第60-63页 |
·物量的凸显与空间量的隐退 | 第60-61页 |
·数词对量词空间量的抑制 | 第61页 |
·量词化与空间量的关系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三章 空间大小量与量词重叠 | 第66-84页 |
·空间量与物量——“大小”与“多少”之辩 | 第66-67页 |
·量词重叠的形式与性质 | 第67-68页 |
·普通话量词重叠的量性特征 | 第68-73页 |
·表物量的“多量”为主 | 第68-69页 |
·“口”的重叠统计 | 第69-70页 |
·“点”的重叠统计 | 第70-72页 |
·量词重叠主要是物量问题 | 第72-73页 |
·资中城区话的名词重叠 | 第73-74页 |
·分类举例 | 第73-74页 |
·表小量与主观性 | 第74页 |
·资中城区话的量词重叠 | 第74-80页 |
·分类描写 | 第74-76页 |
·表小量与主观性 | 第76-77页 |
·“卡”、“拃”的个案对比 | 第77-80页 |
·资中城区话重叠表“少量”和“小量”的机制 | 第80-83页 |
·名词来源 | 第80页 |
·量词来源 | 第80-82页 |
·重叠的机制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空间量单用原则与存现句 | 第84-111页 |
·存现句与空间维度量的关系 | 第84-87页 |
·存现句研究简述 | 第84-85页 |
·存现句中空间量 | 第85-87页 |
·空间量标记与物量标记 | 第87-89页 |
·“空间”与“实体”辨析 | 第89-95页 |
·实体-空间问题述评 | 第89-94页 |
·套娃图示与“打开”机制 | 第94-95页 |
·物量和空间量的消长凸显 | 第95-101页 |
·对存现句传统解释的反思 | 第101-103页 |
·存现句构句规则 | 第103-110页 |
·空间量单一 | 第103-104页 |
·物量凸显手段之一——带物量标记 | 第104-107页 |
·物量凸显手段之二——复杂定宾 | 第107页 |
·物量凸显手段之三——体标记 | 第107-108页 |
·物量宾语不光杆的机制 | 第108页 |
·存现句的语用机制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空间量强弱度与“可逆句难题” | 第111-1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114页 |
·双数量结构的实例与整合 | 第111-112页 |
·可逆句难题——否定式不对称现象 | 第112-114页 |
·双数量可逆构式及其空间量原型义 | 第114-121页 |
·文献回顾 | 第114-115页 |
·空间量原型义 | 第115-118页 |
·可逆的认知动因——空间量等值比配 | 第118-119页 |
·可逆变换后的高层次语义差异 | 第119-121页 |
·可能补语的置入及其解释 | 第121-126页 |
·肯定可能式问题 | 第121-122页 |
·否定可能式问题与不对称现象的解释 | 第122-126页 |
·名词的空间量再分类 | 第126-129页 |
·强空间量与弱空间量 | 第126-127页 |
·零空间量 | 第127-129页 |
·可逆句难题的分解——空间量分割与物量分配 | 第129-132页 |
·两种不同质的分配 | 第129页 |
·三类空间量强弱度 | 第129-130页 |
·余论 1:存在句的证据 | 第130-131页 |
·余论 2:时间量与空间量的竞争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空间全称量与“一、满、全” | 第134-162页 |
·问题概貌和研究思路 | 第134-138页 |
·Q 类词的量化实质及细微差异 | 第136页 |
·NP1 的性质 | 第136-137页 |
·“一/满/全+NP1”的指称问题 | 第137-138页 |
·NP2 与 NP1 的关系 | 第138页 |
·“一、满、全”文献综述 | 第138-144页 |
·Q 类词的本质差异及序列 | 第144-151页 |
·“全”的量化实质:全称量化与整体量化的跨类 | 第144-147页 |
·“全”的浮游受限 | 第147-148页 |
·“满”的量化实质:空间量化 | 第148-151页 |
·“全+NP”、“满+NP”的似同实异 | 第151-158页 |
·“身”类词 | 第151-152页 |
·“院、场、城、屋、地、家”类词 | 第152-157页 |
·“一/满/全+NP1”的指称问题 | 第157-158页 |
·“满”和“全”与“都”的隐现 | 第158页 |
·“V 满”“V 不满”的问题 | 第158-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七章 主观空间量与“在+处所”问题 | 第162-190页 |
·问题及文献综述 | 第162-163页 |
·“在+处所”类空间量及其主观性 | 第163-165页 |
·“在+处所”类空间量的句位占据 | 第165-168页 |
·“在+处所”类空间量的语体差异 | 第168-181页 |
·小说语体的统计 | 第169-170页 |
·小说语体中空间量构式的特点 | 第170-177页 |
·政论语体的统计 | 第177页 |
·政论语体中空间量构式的特点 | 第177-181页 |
·主观性理论与空间量 | 第181-184页 |
·空间量构式的语用效果 | 第184-189页 |
·文学留白与 C 式的妙用 | 第185-186页 |
·政论语体对 C 式的妙用 | 第186页 |
·政论语体对 A、B 式的混用 | 第186-187页 |
·小说体对 D 式的运用 | 第187-188页 |
·空间量构式的连续统模型 | 第188-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八章 结语——独立且糅合的空间量视角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3页 |
附录 HLR 婴幼儿语料库 | 第203-2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53-255页 |
致谢 | 第25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