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前言 | 第12-25页 |
·大菱鲆保鲜与加工现状 | 第12-13页 |
·水产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抑制方法 | 第13-16页 |
·水产品的腐败变质 | 第13页 |
·水产品腐败菌菌相及优势腐败菌 | 第13-15页 |
·水产品腐败变质的抑制方法 | 第15-16页 |
·细菌群体感应及其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细菌群体感应 | 第16-19页 |
·细菌群体感应的抑制及其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海藻多酚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海藻多酚的种类 | 第21-22页 |
·海藻多酚的抑菌活性 | 第22页 |
·海藻多酚对群体感应的影响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1 海藻多酚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QSI)的筛选 | 第25-40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材料与菌种 | 第25-27页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海藻多酚的制备 | 第28页 |
·群体感应系统抑制物(QSI)的筛选 | 第28-29页 |
·海藻多酚含量测定 | 第29页 |
·不同浓度海藻多酚对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及抑菌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不同浓度海藻多酚对紫色菌素抑制及抑菌活性的定量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不同提取方法海藻粗提物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 | 第30-32页 |
·海藻多酚群体感应抑制剂 QSI 的筛选 | 第32-35页 |
·多酚含量标准工作曲线 | 第35-36页 |
·不同浓度海藻多酚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 | 第36-37页 |
·不同浓度海藻多酚对紫色菌素产生及对紫色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2 海藻多酚 QSI 特性及其化学组分测定 | 第40-49页 |
引言 | 第40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海藻多酚紫外吸收特性 | 第41页 |
·海藻多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测定 | 第41页 |
·海藻多酚化学组成测定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海藻多酚紫外吸收 | 第41-43页 |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海藻多酚化学组成测定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海藻多酚对冷藏大菱鲆腐败变质及群体感应调控 | 第49-60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原料采集及样品处理 | 第49页 |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大菱鲆鲜度指标测定方法 | 第50-51页 |
·海藻多酚 QSI 对大菱鲆腐败过程群体感应调控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大菱鲆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 | 第52-58页 |
·海藻多酚 QSI 对大菱鲆腐败过程中腐败菌群体感应的调控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总结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