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学业压力 | 第12-13页 |
1.1.1 学业压力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学业压力的测量 | 第13页 |
1.1.3 学业压力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2 主观幸福感 | 第13-16页 |
1.2.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1.2.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及研究 | 第15-16页 |
1.3 自我价值感 | 第16-18页 |
1.3.1 自我价值感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理论 | 第17页 |
1.3.3 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4 学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4.1 学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1.4.2 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3 学业压力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0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3.1.1 问卷调查的对象 | 第21页 |
3.1.2 访谈调查的对象 | 第21-22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3.2.1 学业压力量表 | 第22页 |
3.2.2 主观幸福感量表 | 第22-23页 |
3.2.3 自我价值感量表 | 第23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3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4-43页 |
4.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第24页 |
4.2 初中生学业压力的描述统计 | 第24-28页 |
4.2.1 初中生学业压力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4.2.2 初中生学业压力的性别差异 | 第25页 |
4.2.3 初中生学业压力的年级差异 | 第25-26页 |
4.2.4 初中生学业压力的生源地差异 | 第26-27页 |
4.2.5 初中生学业压力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 第27页 |
4.2.6 初中生学业压力在是否担任班干方面的差异 | 第27-28页 |
4.3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 | 第28-30页 |
4.3.1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4.3.2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 第28-29页 |
4.3.3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 第29页 |
4.3.4 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 第29-30页 |
4.3.5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担任班干方面的差异 | 第30页 |
4.4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描述统计 | 第30-34页 |
4.4.1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4.4.2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差异 | 第31页 |
4.4.3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年级差异 | 第31-32页 |
4.4.4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生源地差异 | 第32-33页 |
4.4.5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 第33页 |
4.4.6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在是否担任班干方面的差异 | 第33-34页 |
4.5 学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4.6 自我价值感在学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43页 |
4.6.1 自我价值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6-37页 |
4.6.2 总体自我价值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7-39页 |
4.6.3 一般自我价值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9-40页 |
4.6.4 特殊自我价值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0-43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3-51页 |
5.1 初中生学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分析 | 第43-48页 |
5.1.1 初中生学业压力的特点分析 | 第43-45页 |
5.1.2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分析 | 第45-46页 |
5.1.3 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分析 | 第46-48页 |
5.2 学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5.3 自我价值感对学业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9-50页 |
5.4 本研究不足与改进 | 第50-51页 |
6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7 教育建议 | 第52-55页 |
7.1 建立自信,提高自我价值感水平 | 第52页 |
7.2 合理期望,给予过程性的鼓励 | 第52-53页 |
7.3 积极关注,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 第53-54页 |
7.4 开设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意识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