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汉语“给、让”的本体研究 | 第9-11页 |
1.2.1.1 “给”的本体研究 | 第9-10页 |
1.2.1.2 “让”的本体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给、让”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1 “给、让”的对比研究 | 第11页 |
1.2.2.2 “给、让”的习得偏误研究 | 第11-13页 |
1.2.2.3 “给、让”的教学研究 | 第13页 |
1.2.3 小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3.1 中介语假设 | 第14页 |
1.3.2 对比分析假设 | 第14页 |
1.3.3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泰国学生汉语“给、让”的习得状况 | 第16-33页 |
2.1 问卷调查 | 第16-29页 |
2.1.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16-17页 |
2.1.1.1 问卷调查目的 | 第16页 |
2.1.1.2 问卷调查对象 | 第16页 |
2.1.1.3 问卷调查内容 | 第16-17页 |
2.1.1.4 问卷调查要求 | 第17页 |
2.1.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17-29页 |
2.1.2.1 泰语“?” | 第17-19页 |
2.1.2.2 汉语“给”、“让” | 第19-29页 |
2.2 语料库调查 | 第29-33页 |
2. 2.1 “给”的习得情况 | 第29-32页 |
2.2.2 “让”的习得情况 | 第32-33页 |
三、泰国学生汉语“给、让”的偏误分析 | 第33-45页 |
3.1 问卷调查“给、让”的偏误分析 | 第33-38页 |
3.1.1 “给”的偏误分析 | 第33-35页 |
3.1.1.1 “给”的语义偏误 | 第33-34页 |
3.1.1.2 “给”的语法偏误 | 第34-35页 |
3.1.2 “让”的偏误分析 | 第35-38页 |
3.1.2.1 “让”的语义偏误 | 第35-36页 |
3.1.2.2 “让”的语法偏误 | 第36-38页 |
3.1.3 其它“给、让”的偏误分析 | 第38页 |
3.2 语料库“给、让”的偏误分析 | 第38-43页 |
3.2.1 “给”的偏误分析 | 第38-42页 |
3.2.1.1 “S1: NP+V+给+NP_1+NP_2”句式 | 第38-40页 |
3.2.1.2 “S2: NP+V+NP_2+给+NP_1”句式 | 第40-41页 |
3.2.1.3 “S3: NP+给+NP_1+V+NP_2”句式 | 第41-42页 |
3.2.1.4 “给+双宾语”句式 | 第42页 |
3.2.1.5 其他含“给”的句式 | 第42页 |
3.2.2 “让”的偏误分析 | 第42-43页 |
3.3 小结 | 第43-45页 |
四、泰国学生汉语“给、让”的偏误成因 | 第45-52页 |
4.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 第46-50页 |
4.3 学习环境的影响 | 第50-52页 |
五、泰国学生汉语“给、让”的教学对策 | 第52-56页 |
5.1 进行汉泰语言对比教学 | 第52-53页 |
5.2 完善教材编写和使用 | 第53-54页 |
5.3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 第54-55页 |
5.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