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初中级基础课结课环节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章 初中级基础课结课环节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8页 |
第一节 结课环节的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一、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 第16-17页 |
二、认知结构理论 | 第17-18页 |
三、巴甫洛夫强化理论 | 第18-19页 |
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20页 |
五、相关的教育学与美学原理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结课的科学性原则 | 第21-22页 |
一、水到渠成前后呼应 | 第21页 |
二、突出重点联系实际 | 第21-22页 |
三、语言精练形式多样 | 第22页 |
第三节 结课环节的作用 | 第22-25页 |
一、系统化作用 | 第22-24页 |
二、强化作用 | 第24页 |
三、承前启后的作用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对外汉语基础课教学与学习特点分析 | 第25-28页 |
一、汉语基础课特点 | 第25页 |
二、教学与学习特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结课环节步骤与结课方法 | 第28-52页 |
第一节 步骤一——归纳总结 | 第28-36页 |
一、归纳总结的概念 | 第28-29页 |
二、归纳总结的方法 | 第29-36页 |
第二节 步骤二——检查反馈 | 第36-41页 |
一、检查的方式 | 第36-39页 |
二、教学反馈 | 第39-41页 |
三、检查反馈环节结课方法 | 第41页 |
第三节 步骤三——知识拓展 | 第41-47页 |
一、知识拓展的方式 | 第41-44页 |
二、知识拓展的作用 | 第44-47页 |
第四节 步骤四——布置作业 | 第47-52页 |
一、作业的内涵与功能 | 第47页 |
二、布置作业的基本理念 | 第47-48页 |
三、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 第48-50页 |
四、布置作业环节结课方法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52-66页 |
第一节 结课环节实验与数据分析 | 第52-61页 |
一、实验前基本情况分析 | 第52-54页 |
二、实验过程 | 第54-57页 |
三、结果检测 | 第57-59页 |
四、实验后成绩对比 | 第59-60页 |
五、实验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第61-66页 |
一、归纳总结与检查反馈环节教学建议 | 第61-62页 |
二、知识拓展与布置作业环节教学建议 | 第62-65页 |
三、结课方法的选择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89页 |
后记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