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研究植物抗菌剂作为食品防腐剂的开发利用前景 | 第12-14页 |
·植物源抗菌物质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抗菌分析的评价方法 | 第14-16页 |
·最低抑制浓度法 | 第14-15页 |
·滤纸片法 | 第15页 |
·比浊法 | 第15页 |
·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 | 第15-16页 |
·其他方法 | 第16页 |
·植物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6-19页 |
·萜类 | 第16-17页 |
·酚类 | 第17页 |
·生物碱类 | 第17-18页 |
·醌类 | 第18页 |
·其他 | 第18-19页 |
·植物抗菌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19页 |
·黄荆的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黄荆的简介 | 第19-20页 |
·黄荆的功效 | 第20-21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黄荆茎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23-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菌株 | 第23-24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黄荆茎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产出率研究 | 第24-25页 |
·菌株的活化和菌悬液的制备 | 第25页 |
·样品提取物的准备 | 第25-26页 |
·打孔法测定黄荆茎提取液的抑菌活性 | 第2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不同溶剂对黄荆茎提取物的产率影响 | 第26-27页 |
·黄荆茎不同溶剂提取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27-28页 |
·黄荆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法的Duncan多重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黄荆茎提取物大孔树脂的分离、黄酮含量的测定以及HPLC图谱优化 | 第31-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材料 | 第31-33页 |
·植物材料 | 第31-32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2页 |
·菌株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乙醇提取液的制备大孔树脂分离 | 第33-34页 |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HPLC实验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黄荆茎乙醇提取液的大孔树脂分离及抑菌作用 | 第35-36页 |
·黄荆茎乙醇提取液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黄荆茎乙醇提取液的HPLC图谱 | 第37-3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黄荆茎抑菌活性成分追踪及在食品上的应用 | 第39-51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实验菌种 | 第39页 |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黄荆茎提取物的初步分离 | 第40-41页 |
·抑菌实验 | 第41页 |
·黄荆茎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分离 | 第41-42页 |
·分离组分的HPLC研究 | 第42-43页 |
·黄荆茎提取物在食品上的防腐效果 | 第43-44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43页 |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43页 |
·黄荆茎提取液分离组分对食品的防腐作用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初步分离 | 第44-45页 |
·提取物和萃取物的产率 | 第44页 |
·黄荆各萃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44-45页 |
·柱层析的分离和抑菌 | 第45-47页 |
·柱层析分离 | 第45-46页 |
·分离组分的抑菌作用 | 第46页 |
·HPLC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硅胶柱分离组分在食品上的防腐效果 | 第47-49页 |
·组分Fr4对五花肉的防腐作用 | 第47-48页 |
·组分Fr4对牛奶的防腐作用 | 第48-4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