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谷类制食品论文--面粉制食品论文

产胞外多糖酸面团发酵及其冷冻面团抗冻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写符号说明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酸面团发酵技术第13-17页
        1.1.1 酸面团概述第13页
        1.1.2 酸面团的种类及应用第13-14页
        1.1.3 酸面团的功能特性第14-17页
    1.2 乳酸菌胞外多糖第17-22页
        1.2.1 乳酸菌胞外多糖概述第17页
        1.2.2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类第17-19页
        1.2.3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合成机制第19-21页
        1.2.4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功能特性第21-22页
    1.3 冷冻面团第22-24页
        1.3.1 冷冻面团概述第22-23页
        1.3.2 冷冻面团抗冻性研究进展第23-24页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第24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和特性研究第26-35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材料和设备第26-27页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26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6-27页
        2.2.3 主要培养基第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3.1 采集样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和纯化第27-28页
        2.3.2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初筛第28页
        2.3.3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复筛第28页
        2.3.4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鉴定第28-29页
        2.3.5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9页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4页
        2.4.1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分离、纯化和筛选第29-30页
        2.4.2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鉴定第30-32页
        2.4.3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融合魏斯氏菌胞外多糖的理化特性研究第35-44页
    3.1 前言第35页
    3.2 材料和设备第35-36页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35页
        3.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5-36页
    3.3 实验方法第36-37页
        3.3.1 多糖的分离纯化第36页
        3.3.2 多糖基本组成分析第36页
        3.3.3 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第36页
        3.3.4 多糖分子量分布第36-37页
        3.3.5 多糖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7页
        3.3.6 核磁共振分析第37页
        3.3.7 多糖流变性质分析第37页
        3.3.8 多糖的热性能分析第37页
        3.3.9 扫描电镜观察第37页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3.4.1 多糖的分离纯化第37-38页
        3.4.2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第38页
        3.4.3 胞外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第38-39页
        3.4.4 胞外多糖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第39页
        3.4.5 胞外多糖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第39-40页
        3.4.6 胞外多糖的流变学特性分析第40-41页
        3.4.7 胞外多糖的热性能分析第41页
        3.4.8 胞外多糖的微观结构分析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发酵酸面团制备及发酵过程研究第44-57页
    4.1 前言第44-45页
    4.2 材料和设备第45页
        4.2.1 主要材料第45页
        4.2.2 主要仪器设备第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48页
        4.3.1 酸面团的制备第45-46页
        4.3.2 酸面团样品中菌落数、pH和TTA值的测定第46页
        4.3.3 酸面团样品中胞外多糖的提取和测定第46页
        4.3.4 酸面团样品中代谢产物的测定第46-47页
        4.3.5 酸面团中蛋白酶活力测定第47页
        4.3.6 酸面团中蛋白质分布变化第47-48页
        4.3.7 酸面团激光共聚焦显微(CLSM)观察第48页
        4.3.8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4.4.1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菌落数、pH和TTA变化第48-49页
        4.4.2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代谢第49-50页
        4.4.3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糖代谢的研究第50页
        4.4.4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氨基态氮的变化第50-51页
        4.4.5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蛋白分布的变化第51-53页
        4.4.6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第53-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产胞外多糖酸面团对冷冻面团及馒头品质影响研究第57-70页
    5.1 前言第57页
    5.2 材料和设备第57-58页
        5.2.1 主要材料第57页
        5.2.2 主要仪器设备第57-58页
    5.3 实验方法第58-59页
        5.3.1 冷冻面团制备第58页
        5.3.2 冷冻面团发酵流变特性第58页
        5.3.3 冷冻面团可冻结水含量测定第58页
        5.3.4 冷冻面团水分分布变化第58-59页
        5.3.5 冷冻面团流变学特性第59页
        5.3.6 冷冻面团微观结构变化第59页
        5.3.7 冷冻面团馒头比容变化第59页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9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59-69页
        5.4.1 产EPS酸面团对冷冻面团发酵流变特性影响第59-61页
        5.4.2 产EPS酸面团对冷冻面团可冻结水的影响第61-62页
        5.4.3 产EPS酸面团对冷冻面团水分流动性的影响第62-63页
        5.4.4 产EPS酸面团对冷冻面团水分分布的影响第63-64页
        5.4.5 产EPS酸面团对冷冻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第64-66页
        5.4.6 产EPS酸面团对冷冻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第66-68页
        5.4.7 产EPS酸面团对冷冻面团馒头比容的影响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乳酸菌胞外多糖对小麦面筋蛋白冻融稳定性影响第70-82页
    6.1 前言第70页
    6.2 材料和设备第70-71页
        6.2.1 主要材料第70页
        6.2.2 主要仪器设备第70-71页
    6.3 实验方法第71-72页
        6.3.1 面筋蛋白基本组分测定第71页
        6.3.2 胞外多糖-面筋蛋白混合物制备及冻融处理第71页
        6.3.3 胞外多糖对冷冻面筋水分含量影响第71页
        6.3.4 胞外多糖对冷冻面筋水分分布影响第71页
        6.3.5 胞外多糖对冷冻面筋流变学特性影响第71页
        6.3.6 胞外多糖对冷冻面筋微观结构影响第71-72页
        6.3.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2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72-81页
        6.4.1 胞外多糖对冻融期间面筋水分含量影响第72-73页
        6.4.2 胞外多糖对冻融期间面筋水分分布的影响第73-76页
        6.4.3 胞外多糖对冻融期间面筋流变特性的影响第76-79页
        6.4.4 胞外多糖对冻融期间面筋微观结构的影响第79-81页
    6.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七章 乳酸菌胞外多糖对小麦淀粉冻融稳定性影响第82-91页
    7.1 前言第82页
    7.2 材料和设备第82页
        7.2.1 主要材料第82页
        7.2.2 主要仪器设备第82页
    7.3 实验方法第82-84页
        7.3.1 胞外多糖-小麦淀粉凝胶制备及冻融处理第82-83页
        7.3.2 淀粉凝胶析水率的测定第83页
        7.3.3 淀粉凝胶水分分布测定第83页
        7.3.4 淀粉凝胶微观结构的测定第83-84页
        7.3.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84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84-90页
        7.4.1 胞外多糖对冻融期间淀粉凝胶析水率的影响第84页
        7.4.2 胞外多糖对冻融期间淀粉凝胶水分分布的影响第84-87页
        7.4.3 胞外多糖对冻融期间淀粉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第87-90页
    7.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91-93页
    主要结论第91-92页
    展望第92-93页
论文创新点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9页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成果清单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点圆趾蟹产组胺菌检测与控制及其加工下脚料利用
下一篇:糯米淀粉与蛋白的分离机理及其水力旋流分离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