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伊博语问候语对比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三、可行性论证 | 第12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问候语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问候语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汉语问候语的概述 | 第14-15页 |
二、伊博语问候语的概述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问候语的功能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问候语的特点 | 第18-21页 |
一、问候语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 | 第18-19页 |
二、问候语具有场合性和对象性 | 第19页 |
三、问候语具有文化性和地域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汉伊问候语的对比分析 | 第21-33页 |
第一节 汉伊问候语的日常模式 | 第21-25页 |
一、汉语的模式 | 第21-22页 |
二、伊博语的模式 | 第22-24页 |
三、汉伊问候语对比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汉伊问候语的社交模式 | 第25-29页 |
一、汉语的模式 | 第25-27页 |
二、伊博语的模式 | 第27-28页 |
三、汉伊问候语对比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不同时段见面的问候模式 | 第29-33页 |
一、汉语的模式 | 第29-30页 |
二、伊博语的模式 | 第30-31页 |
三、汉伊问候语对比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汉伊问候语的异同 | 第33-37页 |
第一节 汉伊问候语异同 | 第33-34页 |
一、问候方式的异同 | 第33页 |
二、询问方式的异同 | 第33-34页 |
三、称谓方式的异同 | 第34页 |
第二节 汉伊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 第34-37页 |
一、思维方式不同 | 第34-35页 |
二、社会习俗不同 | 第35页 |
三、隐私与禁忌的不同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问候语的教学对策 | 第37-43页 |
第一节 问候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 第37-38页 |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信心 | 第37页 |
二、有利于文化教学 | 第37-38页 |
三、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38页 |
第二节 对外汉语课堂中问候语的教学方法 | 第38-43页 |
一、对比教学法 | 第38-39页 |
二、文化引入法 | 第39-40页 |
三、情景操练法 | 第40-41页 |
四、多媒体教学法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