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一、心理健康及标准 | 第12-14页 |
(一)心理健康 | 第12-13页 |
(二)心理健康标准 | 第13-14页 |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及标准 | 第14-15页 |
(一)一般认定标准 | 第14页 |
(二)对标准的掌握应注意的事项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外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 第15-20页 |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一)认知人格理论的心理健康观 | 第15-16页 |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理论。 | 第16页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健康人格模式 | 第16页 |
(四)人格特质论的健康人格模式 | 第16页 |
二、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式和分类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心理健康服务及体系建设研究 | 第17页 |
四、心理健康培育模式研究 | 第17-18页 |
五、关于心理健康培育方式和演变研究 | 第18-19页 |
六、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内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 第20-23页 |
一、不同性别、年级等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研究 | 第20-21页 |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2页 |
三、有效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3-26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3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3页 |
三、访谈法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中山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中山市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0-40页 |
一、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二、不同年龄高中生心理状况健康比较分析 | 第31页 |
三、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四、不同家庭经济现状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五、父母不同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六、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6页 |
七、住校生与非住校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八、正常家庭与特殊家庭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九、独生与非独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8页 |
十、文科生与理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十一、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五节 中山市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影响中山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第一节 学校因素 | 第42-43页 |
一、学习压力 | 第42页 |
二、人际交往因素 | 第42-43页 |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 | 第43页 |
四、过度区分班级等级 | 第43页 |
第二节 家庭因素 | 第43-44页 |
一、家庭状况 | 第43-44页 |
二、父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 第44页 |
第三节 社会因素 | 第44页 |
一、就业压力 | 第44页 |
二、社会风气 | 第44页 |
第四节 自身因素 | 第44-47页 |
一、对自我的认知程度 | 第45页 |
二、生理因素 | 第45页 |
三、抗压、承受挫折能力 | 第45页 |
四、心理成熟程度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提高中山市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 第47-51页 |
第一节 学校及教育部门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家庭环境 | 第49页 |
第三节 社会环境 | 第49页 |
第四节 自身调节 | 第49-51页 |
余论 | 第51-5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