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19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第23-53页 |
2.1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 | 第23-33页 |
2.1.1 风险与食品风险 | 第23-26页 |
2.1.2 食品风险认知 | 第26-33页 |
2.2 消费者的食品风险认知与行为变化 | 第33-35页 |
2.2.1 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规避行为 | 第33-34页 |
2.2.2 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 | 第34-35页 |
2.3 食品安全风险沟通 | 第35-40页 |
2.3.1 食品风险沟通的定义 | 第35页 |
2.3.2 食品风险沟通渠道 | 第35-38页 |
2.3.3 媒体信任与风险沟通效果 | 第38-39页 |
2.3.4 专家信息源与风险沟通效果 | 第39-40页 |
2.4 社交媒体环境与食品风险 | 第40-43页 |
2.4.1 社交媒体与当前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媒体环境 | 第40-42页 |
2.4.2 社交媒体与食品安全风险沟通 | 第42-43页 |
2.5 问题解决情境理论 | 第43-48页 |
2.5.1 主要内涵 | 第44-46页 |
2.5.2 评述 | 第46-48页 |
2.6 研究现状总结与本文研究构思 | 第48-53页 |
2.6.1 研究现状总结 | 第48-51页 |
2.6.2 本文研究构思 | 第51-53页 |
3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间关系实证研究 | 第53-78页 |
3.1 研究问题 | 第53-5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5-62页 |
3.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62-77页 |
3.3.1 数据分析 | 第62-70页 |
3.3.2 结果讨论 | 第70-77页 |
3.4 小结 | 第77-78页 |
4 微博环境中食品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实验研究 | 第78-105页 |
4.1 研究问题 | 第78-7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79-86页 |
4.2.1 深度访谈 | 第80-81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81-86页 |
4.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86-103页 |
4.3.1 数据分析 | 第86-99页 |
4.3.2 结果讨论 | 第99-103页 |
4.4 小结 | 第103-105页 |
5 不同风险传播媒体环境中的食品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 | 第105-121页 |
5.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105-109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105-106页 |
5.1.2 研究假设 | 第106-109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109-113页 |
5.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113-119页 |
5.3.1 数据分析 | 第113-118页 |
5.3.2 结果讨论 | 第118-119页 |
5.4 小结 | 第119-121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1-13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1-125页 |
6.1.1 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关系 | 第121-122页 |
6.1.2 微博环境中的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 | 第122-124页 |
6.1.3 信息传播渠道与专家信源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影响 | 第124-125页 |
6.2 研究贡献与管理启示 | 第125-128页 |
6.2.1 研究贡献 | 第125-126页 |
6.2.2 管理启示 | 第126-128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附录一:果蔬农药残留食品风险之调查问卷 | 第143-146页 |
附录二:赣南大米铬超标食品风险实验之刺激材料 | 第146-149页 |
附录三:赣南大米铬超标食品风险之实验问卷 | 第149-151页 |
附录四: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实验之刺激材料 | 第151-153页 |
附录五: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之实验问卷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