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水库或湖泊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2 水库或湖泊水质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水库三维水动力及水质数学模型 | 第25-45页 |
2.1 EFDC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 | 第25-40页 |
2.1.1 σ坐标变换 | 第25-26页 |
2.1.2 EFDC模型控制方程 | 第26-28页 |
2.1.3 边界条件 | 第28-29页 |
2.1.4 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29-32页 |
2.1.5 动量方程的求解 | 第32-40页 |
2.2 WASP三维水质数学模型 | 第40-45页 |
2.2.1 模型概述 | 第40-41页 |
2.2.2 模型基本质量守恒方程 | 第41-42页 |
2.2.3 模型网络结构 | 第42-43页 |
2.2.4 模型基本方程离散 | 第43-44页 |
2.2.5 EUTRO模块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基于EFDC模型的水库水动力数值模拟 | 第45-74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5-49页 |
3.1.1 海河流域概况 | 第45-47页 |
3.1.2 于桥水库概况 | 第47-48页 |
3.1.3 水库监测数据 | 第48-49页 |
3.2 于桥水库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 | 第49-50页 |
3.2.1 控制方程及其离散 | 第49页 |
3.2.2 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3.2.3 初始条件 | 第50页 |
3.3 EFDC模型配置 | 第50-56页 |
3.3.1 计算区域网格剖分 | 第50-52页 |
3.3.2 模型开边界条件 | 第52-55页 |
3.3.3 模型初边值条件 | 第55页 |
3.3.4 模型中相关计算参数确定 | 第55-56页 |
3.4 模型结果验证与分析 | 第56-64页 |
3.4.1 温度验证 | 第56-58页 |
3.4.2 水位验证 | 第58页 |
3.4.3 于桥水库水动力过程模拟分析 | 第58-64页 |
3.5 风场、吞吐流和地形对于桥水库流场影响 | 第64-72页 |
3.5.1 风场对于桥水库流场的影响 | 第64-69页 |
3.5.2 吞吐流对于桥水库流场的影响 | 第69-71页 |
3.5.3 水库地形对于桥水库流场的影响 | 第71-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基于EFDC和WASP耦合模型的水库水质数值模拟 | 第74-96页 |
4.1 WASP水质模型与EFDC水动力模型耦合 | 第74-75页 |
4.2 WASP/EUTRO模型配置 | 第75-78页 |
4.2.1 强迫函数 | 第75-76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76页 |
4.2.3 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 | 第76-77页 |
4.2.4 模型初值 | 第77-78页 |
4.3 结果验证与分析 | 第78-84页 |
4.3.1 模型相关参数率定 | 第78-80页 |
4.3.2 水质变量浓度验证 | 第80-84页 |
4.4 于桥水库藻类水华成因分析 | 第84-93页 |
4.4.1 水动力条件 | 第84-85页 |
4.4.2 氮磷比与藻类生长关系分析 | 第85-90页 |
4.4.3 无机氮源与藻类生长关系分析 | 第90-93页 |
4.5 模拟情景分析 | 第93-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水库水质预测和预报 | 第96-121页 |
5.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96-104页 |
5.1.1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 | 第97-101页 |
5.1.2 网络训练参数选择 | 第101-102页 |
5.1.3 数据划分 | 第102-103页 |
5.1.4 输入变量选择 | 第103-104页 |
5.1.5 模型效果评估 | 第104页 |
5.2 模型应用配置 | 第104-107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107-116页 |
5.3.1 水温模型结果 | 第107-109页 |
5.3.2 总磷模型结果 | 第109-113页 |
5.3.3 叶绿素a模型结果 | 第113-116页 |
5.4 敏感性分析 | 第116-119页 |
5.5 藻类水华的环境控制 | 第119-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于桥水库富营养化控制措施探讨 | 第121-129页 |
6.1 外源污染治理工程 | 第121-124页 |
6.1.1 人工湿地系统 | 第121-123页 |
6.1.2 湖滨带建设 | 第123页 |
6.1.3 环库截污沟建设 | 第123页 |
6.1.4 库区防护工程 | 第123-124页 |
6.2 内源污染治理工程 | 第124-125页 |
6.2.1 底泥疏竣或钝化 | 第124页 |
6.2.2 水生生态系统修复 | 第124-125页 |
6.3 流域综合管理措施 | 第125-128页 |
6.3.1 建立水库流域管理条例 | 第125-126页 |
6.3.2 环库居民迁移 | 第126页 |
6.3.3 遵化市企业和生活污水处理 | 第126页 |
6.3.4 取缔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网箱养鱼 | 第126-127页 |
6.3.5 应急措施 | 第127-12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9-133页 |
7.1 结论 | 第129-131页 |
7.2 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8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