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想”、“以为”、“认为”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范围、理论背景和语料说明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研究的范围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和语料说明 | 第16-17页 |
2 动词“想”、“以为”、“认为”的句法语义差异分析 | 第17-35页 |
2.1 动词“想”、“以为”、“认为”对主语、宾语的选择 | 第18-25页 |
2.1.1 对主语的选择 | 第19-20页 |
2.1.2 对宾语的选择 | 第20-25页 |
2.2 动词“想”、“以为”、“认为”与否定副词的搭配能力 | 第25-29页 |
2.2.1 否定副词“不” | 第25-28页 |
2.2.2 否定副词“没/没有” | 第28页 |
2.2.3 否定副词“别” | 第28-29页 |
2.3 动词“想”、“以为”、“认为”的断言性 | 第29-32页 |
2.3.1 断言谓词 | 第29-30页 |
2.3.2 断言性及其强弱 | 第30-32页 |
2.4 动词“想”、“以为”、“认为”的特殊用法 | 第32-35页 |
2.4.1 被动用法 | 第32-33页 |
2.4.2 强调用法 | 第33-35页 |
3 “想”、“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 | 第35-60页 |
3.1 使用情况统计 | 第35-36页 |
3.1.1 语料收集说明 | 第35页 |
3.1.2 偏误情况统计 | 第35-36页 |
3.2 基本句法功能偏误 | 第36-41页 |
3.2.1 误加 | 第37-38页 |
3.2.2 遗漏 | 第38-39页 |
3.2.3 错序 | 第39-40页 |
3.2.4 句中其他成分残缺 | 第40-41页 |
3.3 动词“想”、“以为”、“认为”相互混淆 | 第41-47页 |
3.3.1“想”与“认为”混淆 | 第42-44页 |
3.3.2“想”与“以为”混淆 | 第44-45页 |
3.3.3“以为”与“认为”混淆 | 第45-47页 |
3.4 动词“想”、“以为”、“认为”与其他词混淆 | 第47-53页 |
3.4.1 “觉得”与“想”、“以为”、“认为”混淆 | 第47-49页 |
3.4.2 “考虑”与“想”、“以为”、“认为”混淆 | 第49-50页 |
3.4.3 “看”与“想”、“以为”、“认为”混淆 | 第50-51页 |
3.4.4 “以为”与“以”、“以 | 第51-52页 |
3.4.5 “认为”与“认”、“认可”、“认同”、“承认”混淆 | 第52-53页 |
3.4.6 “想”与“想象”、“想想”混淆 | 第53页 |
3.5 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53-60页 |
3.5.1 主观原因 | 第53-55页 |
3.5.2 客观原因 | 第55-60页 |
4 “想”、“以为”、“认为”的教学策略 | 第60-73页 |
4.1 详尽与不详尽 | 第60-65页 |
4.1.1 教材要“详略得当” | 第60-62页 |
4.1.2 工具书要“详尽” | 第62-63页 |
4.1.3 课堂讲解要“详而不尽” | 第63-65页 |
4.2 例句的选择 | 第65-67页 |
4.3 课堂教学建议 | 第67-73页 |
4.3.1 阶段性教学 | 第68页 |
4.3.2 语境教学 | 第68-69页 |
4.3.3 直观对比 | 第69-70页 |
4.3.4 趣味多样的练习 | 第70-73页 |
5 结语 | 第73-75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5.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74页 |
5.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后记 | 第79页 |